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峥嵘岁月,75年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洪流里,有一群共和国同龄人,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也是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武义县融媒体中心策划并推出《我与新中国同龄》系列报道,对话与新中国同龄的市民,透过镜头和文字,倾听他们讲述75年来的往事变化和经历感受,让更多的人一起见证祖国成长,向祖国献上深情的祝福!
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中。1949年10月,方文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中,从小便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感情。1968年3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陶宅村,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1970年3月,他复员回到武义,进入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武义分公司工作,从此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将这份与新中国同龄的情怀,倾注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
“在农资公司,我从基层做起,先后做过开票员、采购员、统计员,1984年被提拔为副经理,1986年担任党支部委员、副书记。”方文回忆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经常要走村串户,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农民手中。当时,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农民施肥主要是用氨水。先是把氨水灌进开有小孔的毛竹筒,然后放到田里拖,叫做拖氨水。我们县里有一个化肥厂,每年生产氨水5000多吨,碳酸氢铵近3000吨。记得有一年春节,大雪封山,为了保证工厂正常生产、保障春耕备耕,县、区政府领导带领大家上路扫雪,确保汽车正常通行,顺利将化肥送到每个供销社的仓库。”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农民们丰收的喜悦,方文的心中也充满了快乐。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方文也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1990年,他根据组织的安排,到县供销社工作。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他很快成为新单位里的骨干力量,先后担任业务科科长和企业管理部部长。“工作变了,但不变的是同样为‘三农’服务。我们供销社的主要工作,是把农QY球友会网站民的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收购上来,再推销出去,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如,我们收购农村里没什么用的毛竹枝,推销到山东,给北方人做扫帚,也收购芒秆和麦秆,推销到龙游等地的造纸厂,用于造纸。此外,就是采购农药、化肥、布匹等工业品,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方文回忆说。
岁月如梭。2003年,方文离开了工作岗位。然而,对于他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停止工作,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2017年,方文被选为供销社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他依然保持着员的初心和使命,积极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还特别注重发挥老党员的余热,组织老党员们开展志愿服务,经常深入农村,为农民们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宣讲等服务,成为了当地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赞誉。
他说:“以前,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从耕地、插秧到收割,全程都是机械化、智能化,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高升。我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也亲身经历了‘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