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针对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重点和难点,以基础研究为基点,注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6月30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林兴栋教授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项目子课题《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广州召开。
启动会特邀专家包括总项目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岐黄学者李浩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林兴栋教授、项目承担科室脑病科叶江琳主任,子课题项目合作单位负责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顾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伟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裴卉教授、无锡市中医医院赵义纯教授、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陈川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李迅教授、北京易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周建国董事长。
会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教科副科长朱根福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课题组成员及7家高水平医院的多学科临床研究团队约50人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肯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及项目组前期工作基础,并在课题实施、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课题负责人林兴栋作总结发言,对参加启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高度肯定该研究项目对于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希望各合作单位同心协力、积极沟通、互助共享;要求课题组严格落实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任务。
《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项目是通过对痴呆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提出“虚损为基础,血瘀致病变,瘀毒损脑络”的“虚损瘀毒”病因病机理论,采用多种“病证结合”模型,深入揭示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针对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重点和难点,以基础研究为基点,注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总项目研究团队构建了国内最大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牵头制定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推广建立记忆门诊,构建三位一体的“认知单元”诊疗模式,引领行业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发展。
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86项课题资助,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11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 169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专著26部,发明专利2项。通过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研究,可进一步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防治及早期预警体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三科(脑病科)以中风为主攻病种,发扬中医特色,救治了许多中风急危重症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脑梗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配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系统康复治疗。根据中风的发病特点进行创新性分期治疗:中风急性期治以“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为主;中风恢复期重视扶正,以温补脾肾为主,兼活血涤痰;中风后遗症期以益气血、补肝肾、填精益髓为主法。并根据本科成员的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益气活血片,实验研究证明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止血栓形成,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此外,近两年逐步在眩晕和颤证两个优势病种上发挥中医特色,运用陈根成主任推崇的“命门”学说,通过“温养命门”的治疗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疗效满意。
中医治“人”,以人为本,坚持仁心仁术,科室本着“病人至上,服务患者”的宗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西互补,给患者带来了满意的疗效,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坚持“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维护患者的利益,用心治病救人。
开展以脑血管病为重点的中风康复治疗及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贴敷、穴位注射、中药奄包、中药外洗等。开展开天门手法治疗,对于眩晕、头痛等疾病有较好疗效;开展耳穴压豆治疗,对于中风、眩晕、失眠取得满意疗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老年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帕金森氏病、脑炎(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和中医药防治(热病)感染病。
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在中风、失眠、眩晕、痴呆、头痛、肢体麻木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擅长治疗脑血管疾病,眩晕,周围神经病,失眠,郁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如帕金森病,中风,眩晕,周围神经病等。熟练掌握神经电生理检查。担任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课题2项,发表论文数篇。
供稿:刘兴华初审:叶江琳 文字编辑:王校宇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戚正涛 审定发布:范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