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乡村生态应各美其美

时间:2024-10-01 05:24:23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拥有财产的群体中,家是一个基本群体,它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社会单位。”“一直在某一块土地上劳动,一个人就会熟悉这块土地,这也是对土地产生个人感情的原因。”“草根工业的根深深扎在泥土之中”……

  上述语句出自《江村经济》《说草根工业》等著作。可能连其作者费孝通先生也未曾想到,这些由江村引发的思考,几十年后的今天,又化身为江村原型江苏省苏州市开弦弓村的一道风景,被精心制成一块块文化标牌,装点在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既美化了村庄生态环境,也实现了费孝通先生“从哪里得到的营养,应当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的理论夙愿,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传统的乡土田园生态和浓郁文化气息的融合,产生了良好的乡村生态文化效应。开弦弓村“老树开新花”,庭院生态文化魅力不断扩散,远近游人纷至沓来,先后获得“江苏省美丽家园示范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生态江村”与“经济江村”“文化江村”交相辉映,融汇为这个江南名村的靓丽名片。

  然而,与开弦弓村庭院生态绿化的成功实践相对,近年来乡村生态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城市建设思维模式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不禁令笔者思考,乡村生态文明到底应该怎么搞?是统一标准、一个模式?还是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孕育?

  要回答好这些疑问,还要从实践中找答案。现实中,有的地方绿化植物千篇一律,张冠李戴,硬把城市冬青挪到乡村,表面上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实际上与错落有致、自然和谐的乡村风貌格格不入。有的北方村庄却统一种植南方花木,由于水土不服,季节性死亡严重,造成了浪费,加上平时统一管理,增加了村集体负担。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乡村生态培育和环境美化的理解偏差。乡村生态美化既是一种生态改良,也是乡土文化建设,折射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文化水平,体现着对乡村农耕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认知和价值取向。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艺术,都应以丰富多彩、绚烂多姿为价值追求,简单划一、单调乏味只能成为美的对立面。

  大自然之所以美,是因其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草原的辽阔、海洋的浩淼,都是美的物象,各不相同、各有其美。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景,才汇聚成祖国的山河壮丽、诗意之美,如果全部疆域都变成一种生态、一种景观,这样的诗意也就不复存在,美也就无从谈起。

  文化同样以开放、多元为其生命力所在。文化作为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反映出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创造出多样态的文化成果。这些形态中,有物质文化形态,比如我们衣食住行所需的生活用品;有的是思想形态的文化,诸如诸子百家、各种流派学说;有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化形态,比如各种艺术,可以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表达出审美思想。这三大形态构成无比丰富的人类文化系统,表现出无限生动开阔的文化张力,构成文化的多元魅力。如果失掉了多元魅力,文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生机。

  乡村是农耕文化的襁褓和综合载体,是自然生态与人文创造协作共振的结果。每一个村庄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地域文化产生、积累和变化的过程,往往呈现出一村一味、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特征。这些弥足珍贵的生态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倍加珍惜、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要尊重村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善于发现每个村庄蕴含的独特生态文化价值,充分彰显每一个村庄的生态特质和文化魅力,力求村庄生态文化建设能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QY球友会官网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