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现任广州北达博雅社工中心总干事,资深专业督导和行政督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社会工作师。
昨天,中山市委统战部开展了一场“中山市基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社会服务项目共建主题培训班”,邀请我和小榄镇公益发展中心的黄思通主任到会分享,共同探讨社会服务项目如何进行设计?如何进行资源链接与整合?这些问题,无论是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还是志愿者组织,都是常常面临的。在此,我还是想再次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项目设计问题。许多组织经常说“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项目”,或者说“我们不知道能做什么项目”。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到需求。而“需求”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项目设计首先就是找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点”。我们之所以找不到这个“点”,可能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影响了我们发现这个“点”,因此,要有“批判性”思维,多“质疑”一下。
第二个问题是团队问题。许多志愿者组织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团队的组织者经常面临招募人员的困境或者维护团队的困境。这里,首先要分析团队的“基因”,即这个团队的特性、价值观,其同质性、异质性如何,这是影响该组织是否有“粘度”的最基本要素。其次,要分析该团队及成员的动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找到其“痛点”。再次,可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指导团队建设和维护,通过主体角色营造,增强成员的存在感、自豪感,为此,需要“投其所好。
QY球友会官网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问题。这是项目设计之后实施的条件问题。资源有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等。在此,我们许多团队一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资源上,对于人力资源,也往往作为劳动力看待。这是一个误区,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将“人”看成人力资本,要把人真正当做具有能动性、扩展性、增长性的资本。这是许多志愿者团队活跃度高并长期保持活力与生命力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考虑,就要重视团队的“领头羊”作用了。无论是支持性社会组织,还是服务型社会组织,均需要有能起推动前行的核心人物。这个要求,对于一些基于某种外在力量而组成的志愿者组织而言,要把活跃度很低的成员调动起来,是个难点,要做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