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球友会“这场直播太震撼了!我第一次知道咱们大广西还有这么可爱的布氏鲸频繁活跃在涠洲岛这片海域。通过看直播,我对这个可爱的大家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一位网友在看完直播后写下了这样一条评论。
这场直播说的就是2023年3月23日的“让‘鲸喜’常在——北部湾海洋生态科普宣传” 融媒直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广西海洋站)和广西大学、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中交城投广西中马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直播以追寻布氏鲸踪迹、探寻鲸群在北部湾海域洄游的秘密为主题,设置了1个主直播点和5个现场直播点,对布氏鲸、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度探访,带领观众和网友们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领略了北部湾海洋生态之美。这场活动是广西海洋站首次以大型户外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38个融媒体账号同步直播,直播总观看量超过210万次。
北部湾生态环境优良,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年来,广西海洋站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守护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洋生态安全为己任,开展了大量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工作。2021年,广西海洋站发起了“守护北部湾 ‘海’好有你”科普行动,先后组织科普活动近100场,带动了2万多人参与线万人次参与线上活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更注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慢慢地,我们意识到要保护好这片净海,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广西海洋站站长蓝文陆说,“所以,我们加强了科普宣传工作,努力提升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广西海洋站积极筹建科普展馆,创建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经过2年的建设,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展厅于2022年建成,成为广西乃至全国首个以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为主题的科普展馆。
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已吸引了60批次2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在公众开放日,科普基地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体验,包括参观展厅、体验化学小实验、开讲科普小课堂、观摩生物标本、观看科普视频以及有奖问答等。
广西海洋站围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海洋垃圾污染、海洋珍稀野生动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组织了近100场科普活动,努力提升公众的海洋生态文明素养。
一是针对不同群体科学设计科普活动。针对青少年,以广西首批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团体)的身份,组织宣讲员走进校园,举办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标本展示、海洋生物探秘等,重点讲授海洋生态环境知识;针对社区居民和渔民,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讲解环保知识,科普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以及微塑料的危害,重点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针对企业,主要是合作探讨如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携手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开展线上科普活动。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让‘鲸喜’常在”北部湾海洋生态科普融媒体直播、广西海洋生物多样性摄影作品和微视频比赛、广西海洋生物多样性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参与者超210万人次。制作并在网络平台展播了科普视频6部、布氏鲸科普系列动画5部、科普漫画1部,多角度、多维度科普海洋生态知识,展现北部湾生态之美。
三是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以科普课堂和实地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北海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到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走进红树林生态系统,认识海洋底栖生物。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一位同学表示:“今天的研学活动我收获很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识了很多红树林里的生物,了解了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还认识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当看到学校组织招募海洋环境科普推广使者这个消息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作为一个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北海本地人,我希望家乡的这一片海能永远保持洁净。加入海洋环境科普推广使者团后,我学到了很多海洋生态环保知识。今后我想用我所学到的知识为守护这一片净海贡献一份力量。”北海市第一中学学生章凌菲说道。
为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广西海洋站联合北海市第一中学推出了“海洋生态科普推广使者”培养计划。项目依托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选拔优秀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科普讲解培训。学生考核通过后即可上岗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目前,很多学生志愿者都可以独立进行科普讲解,实现了科普对象向科普工作者的就地转化。
广西海洋站还与北海市海城区逸夫小学教育集团签订共建“海洋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共同推动科普研学工作。
广西海洋站还联合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研究院、广西渔政执法总队等10多家单位共同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探索多部门跨行业联合科普机制,携手保护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