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乡村振兴项目最全实施流程(收藏篇)

时间:2024-05-27 18:31:08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的长期方针,须实现“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必然要求,这是基于历史实践基础和发展智慧的重要战略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们党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的优先位置。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并对此进行了部署。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曾多次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总方针。各地也迅速掀起了乡村振兴的热潮,强化组织保障、开展广泛动员、做好政策创设、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硬任务,“三农”工作有很多硬仗要打,有多项硬任务必须完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能否落地,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稳住,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更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朝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奋进的征途中,农业不再是边缘的没落产业,乡村不再是城市繁荣的背景板,农民也不再是努力被摆脱的身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猎猎旗帜,必将凝聚更多智慧、更多目光、更多资源,共同建设出一个“强、美、富”的幸福家园。

  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农村改革4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前提。这就是为什么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必须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学习贯彻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理解透、贯彻好、落实好。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更是党管“三农”工作的有力举措。

  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农村的事儿要靠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冲锋陷阵。

  从中央到地方,党委农办设在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这是强化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实招、硬招、大招。要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意识树立起来,把加强党的农村工作部门的决策贯彻下去,把党的农村工作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责发挥好。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首要的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党的“三农”事业大局需要,树起“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这个风向标,引导八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凝聚起全社会重农强农的洪荒伟力。

  当前,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它既要符合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忠诚干净担当;也要适应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带着农民一起干;更要有坚定的战斗决心和顽强的战斗力,敢啃硬骨头、擅于打硬仗。

  在干部配备上,是否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工作?在干部使用上,有没有把优秀干部优先安排到农业农村工作岗位上?在干部提拔上,是不是将农业农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考虑?是衡量各级党委是不是把“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落到实处、“各位书记”有没有把乡村振兴真正抓在手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优先配备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战斗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干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优先配备干部到农村一线,打造一支与农民并肩作战的突击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既要有村干部这样的农民自己的干部,也不能少了“”、包村干部等农民身边的干部。

  优先配备干部到县乡两级,打造一支善于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工作队。振兴乡村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靠干部来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动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

  干部优先配备,不能常态化地搞“紧急调用”“去了再说”,而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和正向激励机制。通过源头培养、跟踪培养、针对性培养,增强“三农”干部素质。

  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如同空气、水、食物之于生命的存续,越是有效合理配置则越具活力。可以说,资源要素配置格局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我国城乡发展之所以失衡,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强化制度性供给,扭转这种失衡局面,推动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村去,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要实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必须让人“流”入乡、留在乡。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农村最具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大量人力资源被裹挟进城市。而今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就必须创造出足够多的发展机会,切实改变不合理的乡村人口结构。

  要实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必须让钱“流”进村。资金是经济的血液。必须改变以往的状况,采取各种举措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QY球友会官网

  要实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必须让地“活”起来。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要素,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放活的有效路径,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盘活乡村闲置的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是对过去“公共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政策要求的升级强化,是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支持的制度保障,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腿短板的必然要求,不仅衡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发展能力,也是检验政治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其基本要求就是,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三农”公共财政投入应适应这一特点。

  切好分好“蛋糕”是一门学问。纵向,要合理优化中央到省市县的财政投入格局;横向,要合理安排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比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科学安排财政投入支持的重点地域和重点领域。

  把好事办好才是真的好。各地要严格公共财政投入的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针对“三农”的预算编制,细化优化绩效目标、绩效考核方式和绩效评价体系,逐级完善“三农”公共财政管理制度,运用网络信息等新技术强化绩效监控,建立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之事,皆为农民身边之事、利益攸关之事,这些事最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水平,也是我国城乡差距的最突出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必须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增强补短板意识,采用打硬仗举措,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到国家发展红利、乡村振兴福利。

  农村公共服务事业面广量大,投入需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不能“贪多嚼不烂”;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如同大海行船、高峰勇攀,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遭遇不少易被忽视的“暗礁”和“峭壁”。如何把优先发展的好事办好,大事办实?确保优先发展少走弯路,平稳落地。一些根本性的底线和方向性的原则,需要我们时刻注意、全力践行。

  我们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谋划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支撑。

  优先发展是政府的一种战略和政策导向,强调的是政府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公共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上,要对农业农村优先考虑、优先满足、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但优先发展的各种举措能否顺利落地,离不开农民的努力实践。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要争“先”,更要求“优”。“优”是“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立足“优”,只贪图“先”,不注重质量,只追求速度,优先发展的根基必然不会牢靠,还将埋下更多隐患。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哪些项目是重点,哪些地区要加力,哪些行业要攻坚,各级部门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

  优先发展是一道现实考题,光有激情还不够,更要有冷静的头脑、长远的目光、科学的态度。只有立足实际,笃信力行,认真谋划一条指向清晰、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优先发展之路,才能有效规避前进路上的风浪和礁石,不断推动优先发展落实落细落深。

  乡村现有土地、房屋、产业、自然人文等资源,和所在区位、经济、社会等内外部基本条件,决定了项目地开发的核心导向。

  iii 泛参与者:村民、乡贤、村集体、合作社、开发商、地方及上级政府等参与主体发展诉求

  ii 建设用地:商业及餐饮、旅馆等商业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等设施娱乐康体设施用地,度假村用地等旅游用地及其他相关建设用地

  →是否具有优渥的土地资源,核心产业农业是否能够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融合化提质升级

  iv 其他可做休闲农业用地的土地:如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

  (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用地,必须依法依规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非按农用地管理。)

  ii 文化资源:遗址、遗迹、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类景观,建筑、桥梁、公园、人造景观、博物馆等近现代人文吸引物,民俗、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历史故事、传说等文化脉络

  iii 建筑风貌:建筑形态、风格、材料、色彩、高度、密度及项目地村落原有空间肌理的适配度等特点

  →是否是风貌突出、特色鲜明的传统风格,是否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是否具有改造价值

  iv 接待设施:停车场、酒店、饭店、公共厕所、医疗救护设施等基础旅游接待设施

  ii 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i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基地、农田水利建设、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是否充足完备,是否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否需要加大投入

  ii 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是否建设齐备,是否品质过硬,是否满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软环境的发展,是否需要加大投入

  6)乡村基础设施等六大项基础条件的清查,我们能对乡村项目建设所需的核心条件作出基本的细化判断,而乡村项目是否具备开发价值,也应根据上述的资源及条件清查,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乡村项目打造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创造长足、健康的经济效益,因而具备一定特色产业的村镇,或具备优良的资源、管理、环境、人才、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的村镇,更加具备发力基础,能够相对容易地通过产业链整合、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及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通常来看,“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往往具备更便捷的开发条件,因为闲置的农宅、土地等资源更容易进行资产流转,这将大大减少项目前期的工作难度。而未来乡村项目的成功打造,将既有利于避免闲置资源的浪费,又能使得偏僻、废置、无人居住的村落焕发新生。

  不论是农业产业规模化、结构化升级调整,还是农旅融合,都需要项目地具有优良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好的区位和交通代表了好的市场对接性和通达性,不仅有利于农副产品的贸易与流通,还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与稳定发展。

  乡村项目打造需要“三生空间优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生态环境优良、乡土风味浓郁、建筑风貌独特的村落,具备天然的、原生态的、保存良好的乡土气息、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能够称为项目 “三生空间”打造的重要载体。

  根据资源、开发综合条件、开发价值判断设计合理的总体战略定位,将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融合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社会生活提质升级、乡村文化传承与自信树立作为进行通盘考量,理性确定最大的而又最科学的发展野心。

  a) 适用村镇:以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兴旺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乡村为主,此类乡村具有较好的特色产业基础,且产业化程度较高。

  b) 规划要点:根据每一个乡村的具体特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完善相关产业链,强化产业优势,加速产业带动效应。同时,若区域确有打造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也可以选择导入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c) 可做项目:三产融合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其它产业化经营项目,即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a) 适用村镇:主要针对自然条件良好的、有传统田园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显著村镇。

  b)规划要点:把生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构建旅游引导的农业生态示范区,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放大经济效能。

  c)可做项目:生态农庄、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等。

  a)适用村镇:适合分布在我国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农业主产区的村镇。

  b)规划要点:打造“零废弃”型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提高农业规模化运营程度,增加土地产出率。

  c) 可做项目:农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智慧农业示范区、农业开放合作示范工程等。

  a)适用村镇:分布在沿海和淡水水网渔区、牧区及半牧区及农林牧资源兴旺地区,以农林牧渔为主要传统产业的村镇。

  b) 规划要点:根据养殖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科学饲养的现代化牧区、渔区等养殖基地,有条件地区,可以以核心特色产业及区域风貌为基础,发展旅游度假产业,规划适宜接待的主题度假区。

  c)可做项目:休闲农业综合体,现代牧场/养殖基地,农牧循环示范项目,综合性海洋/农牧文化休闲度假区等。

  a)适用村镇:在一、二线城市周边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村镇。

  b)规划要点: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规划以优质乡村优质产品和乡村旅游度假为核心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城郊新田园乡村社区示范项目。

  a) 适用村镇:在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的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村镇,及具有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的村镇。

  b) 规划要点:基于区域资源条件及文化特色,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规划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并结合良好民风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区。

  c)可做项目: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村、休闲农庄、古村古镇、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

  备注:本次活动报名截止日期2019年4月18日 12:00,仅限相关政府及企业负责人参加,有一定费用,请知悉。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