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时间:2024-10-27 12:48:2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高质量推进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坚定不移扛起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使命担当,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坚持守正创新、项目为王,QY千亿球友会app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合理布局县城空间,加快提升城乡风貌,大幅提升承载能力,率先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力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绿色典范”,全面夯实“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县域基础。

  1.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注重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强力推动攻坚突破。

  2.坚持协调联动。树立城乡一体理念,突出县城作用,构建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县城、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模式新路径。

  4.坚持共建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全民参与格局,让建设成果最大程度惠民利民。

  5.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工作时序节奏,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风险。

  (三)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市滚动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领域的重点项目80个,完成投资额800亿元;县城人口占县域比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100%,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6;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成全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绿色典范。

  1.做强集约化产业平台。不断提高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等县城产业平台空间集中集约和产业集聚程度,持续增强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三县产业平台规上工业总营收3700亿元,县城综合能力提升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加快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坚持“三生融合”“四位一体”,推进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形态、体制机制全面升级。持续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推动小城市强镇扩权,打造联结城乡、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重要节点,有序推动一批小城市培育试点达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各区县政府含南太湖新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区县政府含南太湖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完善广覆盖商贸网络。持续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在人口密集区形成多个特色商业综合体和社区商业中心,省级县域商业体系试点县实现全覆盖。全力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开展新型消费试点县建设,加快培育社区“15分钟生活圈”,推动“浙里好玩”应用新上线个以上县城品牌馆。全面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县城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等社区公益性商业网点布局。加快推进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建设,培育农村消费新场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

  3.实施高能级标志性项目。推动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培优做强八大新兴产业链,支持三县围绕地理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等领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招引链主型制造项目,八大新兴产业链重点企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全力提升县域科创平台能级,抓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1.畅通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高铁枢纽、高速互通与城市“环线”完整闭环,推动“四好农村路”“现代水网”等串城联乡,建成县城到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铁、镇镇通高速。通过建设联网路、拓宽区间路、打通断头路等方式,提升路网通行水平和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长兴中心城区至图影水上旅游航道建设,实现水上客运区县“全覆盖”、省际水上旅游客运“零突破”。全市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超120万标箱。(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轨道交通中心)

  2.增强安全韧性。紧盯供水供气、城市防汛、建筑工地、桥梁道路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短板,加快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等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推进通信网络等弱电线路改造和多杆合一,全面化解各类“城市病”。聚焦防洪薄弱环节,启动新一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县建成区海绵化建设改造比例不小于25%。完善县级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县城“一源一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全面覆盖。健全县城安全应急网络,建立邻里、社区等多级应急体系。(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委宣传部、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电力局)

  3.改善宜居品质。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以未来社区理念指导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从单点创建模式逐步向单元化建设转型,累计创建未来社区135个。全面启动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城镇片区联动发展,全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30个左右,所有城镇达到现代化美丽城镇基本要求。持续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住房、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四房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走在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1.推动均衡化教育资源共享。围绕“学有优教”,迭代开好“优教共享”共富班车,提高城乡教师交流质效。推进学前段普惠发展、义务段均衡发展,强化特殊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加快产教融合和省中职“双高”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湖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全市普惠幼儿园(含公办园)幼儿在园占比保持在96%以上,实现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两个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推进高质量医疗体系建设。围绕“病有良医”,迭代开好“舒心就医”“慢病服务”共富班车,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建设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和中医医联体、妇幼健康联合体建设,升级“健康大脑+”应用,完成县级医院建设项目6个、投资60.4亿元,每个县至少有1家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3.加快普惠型康养体系构建。围绕“老有康养”“幼有善育”,迭代开好“万家颐养”“湖有善育”共富班车,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提升行动,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推动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落实积极生育政策,增强县级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婴幼儿健康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供给,实现县城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5.6个。(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4.推动“湖州味”人文环境提升。统筹文化、水利、农业等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提升行动,解码“丝瓷笔茶”等湖州文化基因,推广长兴紫笋茶、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建成“湖州湿地·文化广场”等文化地标,建设古代城池聚落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安吉古城遗址、七里亭遗址等国家、省、市三级考古遗址公园群。完成1000个“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保护修缮古桥、古街、古建筑、古道等“古字号”达到100处以上。(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力攻坚大气治理,开展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深度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油烟废气污染管控。精准推进治土清废,加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完成“无废城市细胞”建设600个,湖州市及所有区县达到三星级“清源杯”建设标准。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现全域污水应截尽截、应收尽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分别达98.5%和9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

  2.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全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典范。深入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扩面提质。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加大对濒危物种和特色物种的保护力度,建成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个。(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3.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大力推动微更新、微改造,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公园,继续支持德清、长兴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县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管护、优化水系连通,在全省打响“幸福河湖在湖州”水利品牌。(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

  1.抓实稳粮保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3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0.59亿斤以上;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34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园区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8个,提升各类农事服务站点80个;建成市级未来农场100个、数字农业工厂100家;建成以产地低温集散中心为节点的冷链10条、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8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加快融合发展。编制完善农业产业地图。补强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增强产业竞争力,提能乡村“地瓜经济”,建设16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500亿元。重点培育茶叶、水产品、竹木等年产值超50亿元的全省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着力培育绿色渔业、水产种业、名优茶叶、湖州湖羊、预制菜等重点产业集群,提升发展1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丰富乡村业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创意农业、乡村研学、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农家小吃等乡愁产业发展,打响新时代“鱼米之乡”品牌。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休闲农业产值达到90亿元。加快培育“宿在湖州”民宿区域品牌,建成10大民宿集聚区(重点村),打造省高等级民宿200家。深入推进千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持续实施乡村文旅运营“五十行动”,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个,培育创建金3A景区村2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优化乡村空间布局。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支持县城与毗邻特大镇同城化发展,支持距县城较远的特大镇打造县域副中心。立足乡村实际,区分城郊融合、集聚建设、整治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五种类型,分类施策推进村庄发展。有序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2.组团发展和美乡村。强化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导向,推进和美乡村“联建联创”,点线面结合开展省和美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带和美丽庭院建设,加快形成“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的大美格局,推动实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每年建设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带2条、示范村(未来乡村)20个、和美庭院2万户。持续巩固全域组团发展的先发优势,按照“产业共兴、利益共惠、区域共治”要求,每年建设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左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市妇联)

  3.提升乡村风貌品质。巩固农村污水、垃圾、厕所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成果,实施梯次分类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巩固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出水达标率达98%。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微改造、精提升。完善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联动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和降围透绿。积极推进管线序化,推动有条件的组团式和美乡村核心区域管线“入地”。推进村内道路平整美化,建设“畅、洁、美、安”的乡村道路。(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妇联)

  1.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健全“一六百千万”文明实践工作网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平台建设,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覆盖。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制度,引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实施精神家园夯基提效工程,全面落实“礼堂十条”,健全农村文化礼堂常态化运行机制,打造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2.0版。加快实施“浙文惠享”工程,推进文化驿站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培训基层文化骨干9000人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加快乡村文化新发展。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古建筑、古民居、文物普查登录点努力实现应修尽修、应保尽保,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率达到100%。“一县一策”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精准保护和发展,推动农遗资源与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乡野露营等新兴业态融合,新增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1个。打响湖州“月月农”“百县千碗·湖州味道”等乡村文化品牌,推动市场化举办农事系列活动、体育赛事、音乐节、美食节等。(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3.丰富善治乡村新内涵。健全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建设。丰富拓展“余村经验”内涵外延,稳步推进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创成率达到90%以上。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纵深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打响“清廉乡村看湖州”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民政局)

  1.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迭代“强村公司”“共富公司”做法,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00个,规范运营强村公司300家,实现欠发达村强村公司全覆盖。用运营前置理念指导乡村建设全过程,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对村庄开展市场化经营,推动村庄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提炼总结乡村经营“十大模式”,打造市级乡村经营示范村10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

  2.推进就地就近就业。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领域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协同推进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工匠能手12500名以上。建立利益联结新机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与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合作取得收益。深入推进“千村建千坊·千坊兴万户”计划,打造“共富工坊”1600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800个,确保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农业农村局)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大力推进“千家主体培育”工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权能实现新形式。推进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行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供销社)

  1.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体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实现多规合一。加强县域乡村规划建设,构建“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的乡村规划设计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点和监管系统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闭环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逐步健全“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闭环机制。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空间适配、土地要素保障账册机制,协调空间布局矛盾。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机制,全面建立多审合一数字化协同模式。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

  3.深化农房建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房闭环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房“浙建事”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常态化应用,实现农村房屋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管控,并通过人防、物防、智防、群防群治等方式,多跨协同、实时掌控,常态化开展农房排查治理工作。(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和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全面实行电子居住证。审慎稳妥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和农民市民化后权益退出与城镇住房等保障衔接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2.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发挥好“钱、地、人、技”等关键要素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和美乡村建设制度性供给,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深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千百工程”,创新开发“农房绿色建筑贷”“共富贷”“农林贷”等系列金融支农新产品。深化“千个团队、万名创客”工程,加强乡村振兴“五类英才”培育。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市县联动选派科技特派员500人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办)

  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各项工作,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开展省承包地标准化改革试点,建成农业标准地块1万亩以上。完成德清农村宅基地两项国家试点。稳慎推进全市宅基地改革与管理,每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000宗左右,带动增收1亿元左右,农民建房一件事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道路优化及快速化建设工程,形成“外成环、内成网、分级保护、综合治理”的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持续推进“快递活村”工程。高标准配置现代水利、农村物流、农业科技等设施,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5平方米。持续优化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覆盖率达30%。大力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争创国家级绿色出行城市和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体育局、市邮政管理局)

  2.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推进第四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市公办幼儿园(含同质同价)在园幼儿占比达90%以上,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80%。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实现义务教育共享学校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同质同标健康体检和村卫生室新改扩建项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100%。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以需定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

  3.提升城乡数字化发展水平。以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为统领,推广“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深化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培育网上农博、直播带货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20个,农村网络零售额超110亿元。迭代升级益农信息社,打造30个乡村数智生活馆。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推动乡村5G基站深度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工程推进,由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细化专项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抓好组织实施。各区县高质高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机制创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支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金统筹,用好政策工具,加快构建财政投入撬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工程实施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三)强化督导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清单和核心指标体系,依托数字化督考平台,强化信息共享、监测分析和督导评估。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服务。实施工程进展亮晒机制,每月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调度、及时预警,营造争先创优氛围。积极向上推荐具有代表性的区县开展工程综合试点,谋划开展单项特色试点,带动面上整体提升,努力打造标志性成果。

  根据《湖州市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总体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2023年,通过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40个,完成投资80亿元,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县城人口占县域比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15个,全市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9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0;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稳步改善,有效促进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全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绿色典范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一)一县一策编制城乡规划。全面落实“三区三线”,高质量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实施“多规合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一体两翼双副、一湾两廊四片”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引导优质发展要素向“2+8”高能级平台、重大项目集聚。有序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三县全力争取试点,对标“大城市周边县”定位,找准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特色领域,争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指导试点县编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县一策”和三年行动计划。(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加快提升县城产业平台。不断提高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德清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安吉经济开发区等县城产业平台空间集中集约和产业集聚程度,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县产业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营收3500亿元以上。深化“5个小城市”建设,力争符合条件的试点镇顺利通过验收。深化“3个古城”建设,推动试点古城恢复性修复和保护性利用。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强化特色小镇清单制管理。加快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培优做强八大新兴产业链,八大新兴产业链重点企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3.6%。(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局)

  (三)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计划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50亿元。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6公里,养护329公里,新建村级“共富驿站”100个,确保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保持在5A级。积极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培育具有长三角辐射力的核心港区4个,港口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亿吨大港地位,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75万标箱,湖州港力争跨入全国内河港前十位。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和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年内建成省级未来社区4个以上、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新增10个“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落地。持续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住房、棚户区改造为主的“四房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6000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5万套。(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

  (四)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共享。提升发展基础教育。推进学前段普惠发展、义务段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12所,确保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新居民随迁子女100%保障入学,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7%以上,支持长兴县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全年学习成果数占本地常住人口数的比例达20%以上。提升医疗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县级医院新晋升三乙级别2家、二甲级别2家,基层医疗机构100%达国家基本标准,其中60%达到推荐标准,县域就诊率维持在90%以上。完善康养托育服务体系,打造10个社区养同体,建设养老机构“阳光厨房”50家,建设县级医院安宁疗护病区3个,康养联合体镇街覆盖率达50%,“残疾人之家”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

  (五)改善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和“无废城市”建设,提标改造9个工业园区和6个大型商贸街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200个“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分别达98.45%和85%,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8%。深入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扩面提质,继续支持德清、长兴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15个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森林蓄积量达980万立方米以上。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标志性项目12个。大力推动微更新、微改造,谋划新改建各类公园30座,新改建公园绿地11公顷,县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75%。(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六)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提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农业、农事服务中心等56个项目,计划投资78亿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20.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59亿斤以上。聚焦“土、特、产”,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150个,完成投资50亿元,农业“大好高”项目50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新增10亿元以上省级示范性农业产业链3条,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湖羊产业集群。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打造市县两级未来农场45个、数字农业工厂5家,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4个。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品牌,培育创建金3A景区村3个,建成电子商务专业村6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七)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提升。实施全域和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年度投资10亿元,新增省和美乡村示范县1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15个、示范带2条、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培育9个左右美丽宜居示范村。分类施策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乡村经营示范村50个。推进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建设,打造乡村数智生活馆。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动态排查整治,新建设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30个。深化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建成现代化美丽城镇5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

  (八)提升乡村文明善治水平。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7个重点村、9个一般村建设项目。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一县一策”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精准保护和发展,积极申报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施“精神家园”夯基提效工程,全面落实“礼堂十条”,打造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2.0版。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乡村博物馆22家以上。健全党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0个、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30家。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完善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健全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工作机制。纵深推进“五清”型清廉村居建设,开展清廉村居建设品牌化创建。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

  (九)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实施异地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乡村振兴综合试点等54个打包项目,计划投资105亿元。高质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强村计划”,全市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在公司化转型、市场化运营中实现全新变革,培优育强强村公司,全市强村公司数量稳定在300家左右。稳慎推进全市宅基地改革与管理,农民建房一件事线%。深化“共富工坊”建设。加快推进农民农村“提低”,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

  (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和农民市民化后权益退出与城镇住房等保障衔接机制。稳慎推进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新增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4000宗,带动增收1.5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地”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操作体系,建成4个规模1000亩以上农业标准地块。审慎稳妥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完善合理统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使用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下设5个功能组,建立健全专班运行机制。专班要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责任体系。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沟通,统筹力量,切实承担好牵头职责。各区县要联动建立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扛起目标任务,高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开展先行先试。推荐一批代表性强、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县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城乡融合发展等综合试点和单项试点。明确试点目标、主要任务和预期成果,找准突破口,率先在县域内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市级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及早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适时总结推广最佳实践。

  (三)强化督导考评。积极对接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专班 ,用好专项工程数字化平台,强化科学研判、调度分析和指标晾晒。落实重大项目联系督导机制,每季度在线亮晒排位,对于进度缓慢的予以亮灯督促;年底进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市对区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于年度评价优秀的给予通报。

  (四)注重典型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各地、各部门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推进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要多渠道加以宣传推广。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工程实施情况专报,充分运用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平台,多方式、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营造干事创业、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

  为高质量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决定成立湖州市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现将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承担日常工作。张云威兼任办公室主任,陶忠华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施经兼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