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中期成果丨引水贯都:北京城市水系保护、修复和滨水景观更新研究“云”评图

时间:2024-09-25 22:54:1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2022年11月25日,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Ⅱ中期评图通过线上汇报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林箐教授主持此次评图,对校外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在同学们线上汇报和专家点评后,刘志成教授代表教师组再次感谢专家的支持,并祝贺同学们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顺利完成研究内容,取得优秀的成果。

  发源西北部山区、穿越北京平原的多条地表水系,成为北京古城逐水而构、倚水而兴的基础;加上历代系统性水利建设形成的人工河道,保障了北京城市的供水、漕运、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使北京成为城水共兴、繁荣富庶的国都。

  随着北京经历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城市的剧烈转变,城市水系统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被渠化,有的变成暗河,有的彻底消失。今天,北京城市水系在城市防洪、改善小气候、提供生态走廊和游憩空间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水系的水利功能、生态作用、景观面貌、游憩价值有着不同的情况,水系沿线文化遗存的保护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课程安排共分为7组,每组6人,选题包括三山五园地区、京密引水渠昆玉河和南长河段、护城河、通惠河、坝河、莲花池和莲花河、萧太后河。要求在研究区域历史水系和水利设施形成演变的基础上,调研分析今天水系统及周边景观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未来该区域水系保护、更新的策略,提升水岸的生态性、可达性、连通性和游憩功能,促进北京城市水系的可持续发展。

  通·惠——连“通”历史文脉,“惠”及现代生活的通惠河,从历史主水轴转变为漕运新名片

  我们将通惠河定位为北京漕运文化新名片,分为激活河流文史脉和打造城市新名片两个部分。基于现状提出了惠及河流、城市、居民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愿景,针对其提出基底重塑的规划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漕运新名片的第二个规划目标。从生态基底、城市连通、活力提升和文化焕活四个步骤对通惠河的各方面基底进行优化提升。从大到小三个尺度整合沿岸的漕运文化和特色风貌资源,提出区域特色风貌控制、多元游线规划和重要节点活动策划三个规划策略。游线分为通惠八景游线、漕运文史游线和北京风貌展示航线。叠加生态、城市、活力、文化结构形成了四核带动四区重点发展,三廊连接生态生活网络,多支多点提升两岸生活的规划结构。

  曹旭卿、贾文贞、邱天琦、陈鲁、毋语菲、李东霖北京运河水系历史上是城市重要水源线路,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京密引水渠与南长河段的研究范围北起颐和园绣漪闸,南至京密引水渠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处,南长河段东至广源闸,划入水系旁侧约50米范围内的防护绿地及公园绿地。针对现状展开横向-纵向-时间三个维度、九个指标的场地评价,得出人景关系单调、城河关系割裂、古今关系不匹配的三大主要矛盾。我们以此为基础,提出规划主题“溯洄·溯游”——包含人景互望、城水交融、人景互望三大策略。人景互望连通游憩系统,构建视廊眺望体系,重塑植物风貌体系;城水交融以梳理融合交通为主,塑造积极城河界面;古今相寻激活运河遗产节点,耦合城市文脉构建运河城市遗产道。形成了“一核两轴三线”的规划结构和六段风貌区,并针对各段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最终实现激活滨河空间历史文化新价值、连贯滨河游憩空间,重构人景新关系、联通滨河空间与城市,形成城河新界面的目标愿景。

  汇报清晰,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落地性强,整体规划完整。建议继续挖掘历史上的景观风貌和价值,传承历史景观风貌,进一步优化设计生成逻辑;河流驳岸考虑增加人的使用空间,实现生态化和社会化多方价值的更大化,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水上活动的可能。

  设计说明:三山五园片区历史上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片区的水系因都城而生,从自然形态逐渐演变为水利系统,逐渐从自然景观形成“山、泉、河、渠、湖、营、田、寺、园”一体的景观系统。三山五园的文化价值离不开水系的支撑,水系是文化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因此恢复水系景观风貌对三山五园整体价值恢复有重要意义。整个场地文化、生态破碎,急需水系将其串联。规划通过点线面,即重要空间节点、线性滨水潜力空间、多带交织成网,衔接潜力场地,完善整个网络。规划形成三带编织的规划策略,以水为纽带,构建绿道联通带、公园游览带、生态调蓄带实现线性连续绿道、山水眺望体系、生态海绵调蓄三个维度的整体提升。以统筹生态文脉、国家历史文化、山水田园风貌恢复,以西郊织锦、寻古问今、水城共衍为目标,打造聚活力、汇古今、入自然的京郊万园水卷。

  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

  高舒睿 姚心远 张晓颖 郭易 董心悦 王雪伊小组通过对莲花河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阐述了莲花河作为城市的蓝绿基础设施和城市片区重要的结构,对于服务周边居民和传承金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根据上位规划的定位,并基于研究结论与场地现状,对历史水系、历史遗产、蓝绿资源、周边用地、道路交通和人群需求进行现状评估,得出可进行规划设计的潜力空间,划定规划范围。小组紧紧围绕“金中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主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城水空间贯通、遗产节点活化、文化景观营建三大策略,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网络的构建。最终形成了与城水、文化、游憩相对应的“一带多廊、两核多点、四区三环”的规划结构,并根据景观分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历史遗址和开放空间等景观节点进行了规划设计。

  萧太后河横跨朝阳、通州两区,是北京成为都城以来,最早疏浚的漕运河。在辽萧太后主政时期,河流承担运输兵马粮草之任,然而经过数百年变迁,萧太后河从运粮河变为泄洪河,渐渐走向“失落”。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和调研讨论,现状滨河地带虽然存在水质不佳、遗产格局破碎、场地活力丧失等重重问题,但也具备生态基底良好,富含深厚漕运文化底蕴的基础。我们提出了“以辽文化转译为基,绘就水城共融的滨水生态图景”的规划总定位,并提出四类针对性规划策略:

  水脉疗愈——运用本土的生态资源修复破损河岸,打通排水要道,兼具城市生态服务、保障城市雨洪安全的功能生态共融——建立服务完备的绿地格局网络构建物种多样的绿色生态家园。

  文化回响——辽代的“和合”理念进行现代转译释,构建充满记忆的多元文旅游线活力激活——打造引领区域的功能格局构筑产城融合示范的活力体系。

  希望新萧太后流域能够缝合城市与乡村、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绿廊,实现从“失落”,走向“共融”。

  坝河位于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温榆河,属北运河水系,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现成为北京市主要排水河。根据场地现状分析,总结场地在内外连通关系、文化历史传承、生态环境以及活动场景等四大类潜力与问题。结合规划政策定位、历史研究启示、现状调研问题等,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活动功能四大板块,提出了规划愿景与目标。我们希望整合坝河及周边的资源与特色优势打造北京东郊连接城市物质功能的便捷之河、彰显现代文化活力的时尚之河、融合城郊景观风貌的有机之河、富含惬意生活场景的休闲之河,塑造新时代、多功能、有温度的城乡蓝绿廊道。

  汇报逻辑清晰,提出的规划内容较好地契合了场地的现状条件,并且能准确地提出对坝河未来发展的构想。作为研究性的课程作业,同学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更进一步思考水系形态和驳岸空间改造的可能性,对坝河的生态功能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考量。

  研究北京护城河体系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调研了解护城河的现状风貌,分析上位规划抓准场地定位。最终聚焦前三门护城河,提出场地突出问题:护城河水体体系不完整,历史格局不完整,未响应规划要求。抓住场地机遇:坐落城市中轴位置,街区蕴含商业潜力,新旧建筑风格碰撞。确定场地规划两大目标:完善护城河水系,恢复前三门文化。针对前三门护城河段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最终形成“一带、三核、多点”的景观规划格局,以水带为引,以点核带面,串珠成链。提出六步走策略:拆、挖、连、扩、提升基础景观、打造特色设施,实现规划目标。具体分析设计三个核心区:仿古商业街区核心、中轴城门公园核心、城市文化街区核心。通过功能置换腾挪出河道和绿地区域。最终核心街区资源预计整体提升:水系面积增加4ha,绿地面积增加7.7ha,建筑面积增加25.2ha。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