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上海1410条“内部道路”有了“名字” 还纳入“一网统管”

时间:2024-08-28 14:41:3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新民晚报讯(记者 裘颖琼)在上海,有一批“内部道路”,它们不属于市政道路,又没有名字,形成的历史原因复杂。记者今天从市住建委获悉,通过排摸梳理,上海目前共有这样的道路1529条,已完成编目并接入“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的有1410条,占总数的92.2%;已完成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有1034条,占总数的67.6%,其他495条道路将逐步完成整治工作。

  图说:静安新城东区整治前后对比图,左边为整治前,右边为整治后。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静安新城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动迁安置基地,共有17个小区,居住着11030户约2.5万人口,里面盘根错节着13条“内部道路”。 这些无名的街坊道路,是居民进出小区的主要通道。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街坊道路一度成为环卫、绿化、市容和道路养护等管理的盲区。去年1月起,这些道路经17家小区业委会正式授权,由七宝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进行托管。

  经过多次现场调研,七宝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对静安新城街坊道路以龙茗路为界,采取两种不同的日常管理模式。东侧区域的街坊道路,考虑到小区居民停车位不足,采取封闭式管理,增设道闸,将大部分道路改为单向通行道路。同时,道路停车资源有偿使用,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西侧区域的街坊道路,因各小区能全部容纳居民私家车,因此按照消防通道的标准,设置相关禁停标志标线,解决了乱停车问题。

  市住建委副主任金晨告诉记者,“内部道路”有时也称为“无名道路”,是城市建设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各种原因,比如两个相邻地块,建筑退界后形成公共通道;开发商代建未移交接管的公共通道;大型居民区开放或厂区、园区开发后,内部道路成为公共通道;承担公共通行功能的弄堂路等等。“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要求不统一,千亿球友会部分点位存在管理缺失,甚至个别点位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因此治理水平不平衡,和市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还是要管理起来。”金晨说,这些“内部道路”原来有的是没人管,有的是想管却缺少依据。因此,此次针对“内部道路”治理,相关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针对乱停车现象,市交警总队研究制订了《关于对“内部道路”的交通执法指导意见》;市规划资源局则牵头制订了《关于做好本市“内部道路”编目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道路编名规范要求;市道路运输局制订了《关于“内部道路”接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市政接管的标准和流程。这些措施中有的是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有的是创新突破传统思维,都在推进落实“内部道路”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定点、编名、落图、纳管、治理”的五步工作法后,目前大部分道路已“有效纳管”,主要分为市政接管、自治管理和政府托底三种模式。对于符合道路管理部门相关标准的“内部道路”,市政部门接管纳入设施管理范畴。对于道路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履责能力和意愿较强的,由属地街镇会同有关部门引导责任主体单位共同协商,形成治理方案,并由街镇负责监管。对于暂时难以纳管的,由属地街镇负责托底管理,区政府加强协调保障,相关行业部门做好指导配合。长宁、徐汇、静安、杨浦等区借助“弄管会”“路管会”等模式,开展群众自治。

  这些“内部道路”在管理上,也有一个“五保标准”,即:保安全、保秩序、保清洁、保绿化和保设施完好。在推进过程中,崇明、闵行、浦东、奉贤、宝山等区还在这个基础标准上,进行“个性化”治理提升。如增设停车位,解决周边居民的停车矛盾;又如结合周边的美丽街区建设,全面提升设施的配套水平等等。现在有些区还在研究,通过潮汐车道来缓解周边交通压力,或者把临河通道改成居民健身步道等做法。

  为了形成对“内部道路”治理的长效机制,去年9月,市精细化办完成了“内部道路”数据与“一网统管”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对接,将“内部道路”的街面秩序等管理纳入网格化常态化监管,一旦发现不文明的现象,就会派单给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处置。此外,“内部道路”的基本管理标准和出台规范性文件也正在制定。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