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是一座城市的赛博动脉,它们灌注森林,或在地下扎根流淌。在距离北横通道VII标项目部东侧八百米的海宁路与周家嘴路交会处,北横通道东段隧道的施工已近尾声,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建成通车。北横通道这一历时十年的重大工程,全线公里,穿越了六个行政区、20条街道、64条道路。这些数字不仅彰显着工程的规模,也意味着施工期间将对沿线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建筑工地作为扬尘污染的重要源头,极易对城市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居民和工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这一横跨十年的工程,如何有效落实扬尘防治,确保施工与环保并行不悖?日夜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与尘“共舞”的工人,如何身体力行在源头处掐断风险,确保每一项规范落到实处?看似旁观实则见证的居民,如何与施工方相互理解、沟通,共绘文明施工的城市蓝图?现场工程师杜伟鹏、隧道工人潘明、沿线居民冯远,将共同为我们揭开这一工程背后的扬尘防治之路。
口述人:杜伟鹏(北横通道项目第二现场指挥部现场工程师,负责北横通道东段部分标段相关工作)
记者在上海建工北横VII标项目部办公楼见到了第二现场指挥部的现场工程师——杜伟鹏。自2021年起,杜伟鹏工程师加入北横通道项目,负责东段VII标的相关工作。刚刚同工人从施工现场归来的杜伟鹏,作为最接近现场和工人的工程人员,对各类文明施工措施的落实情况了如指掌。
北横通道建设自2014年开始,目前西段已经通车。作为现场工程师,我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和监督静安区和虹口区这一段的施工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扬尘问题普遍存在。扬尘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物料搬运和车辆运输等活动。对于北横通道而言,扬尘的确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北横东段,从静安大悦城往东沿海宁路到周家嘴路,主干道路两侧布满了商户、居住区、办公楼。怎样在顺利施工的情况下保护周边环境、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也成为让我们头疼的难题。为了减少扬尘,我们针对不同工况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施工全程采用连续的封闭围挡。北横通道2014年的开工标准是采用百叶围挡,它是具有镂空孔洞的,百叶是斜向的。与早期那种蓝色的直平式围挡有所区别,它能减少风阻,并且外面也看不到工地里面的施工情况。其次,我们施工时会控制相应的封闭区域。比如拌制水泥是在一个封闭的制浆车间里完成的;盾构施工也是在厂房里完成的,这样灰尘就不会扩散到开放区域,保证外面的天空还是那么蓝。如果土堆放置在开放区域没能及时运走,我们就用密目网给它盖上,这样灰尘就飞不起来了。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自动化监测装置,与我们的智慧管理平台相连。一旦有扬尘超标的情况,系统就会同步推送报警通知给每个标段的项目书记,点开通知会看到红线标注超标的数值。目前从系统统计的数值来看,扬尘超标的概率不高,也说明我们这方面控制得比较好。
洒水车也是我们的常规装备,根据路段情况,我们有小三轮、大卡车等多种型号的洒水车。其次就是使用雾炮机来应对扬尘比较严重的地方,它对静音、降尘都很有效。在工地出入口,我们还配有洗车装置。土方开挖、盾构施工过程中,所有出入的车辆,都会进行自动清洗。清洗用水是盾构期间工程压滤出来的水,经过沉淀压滤十分清澈,这样循环利用既环保又节约。
北横项目还特设有文明小分队,负责文明施工的问题。沿线的七个标段,每个标段有一支七到十五人的文明小分队,由管理人员和工人组成。除了文明小分队,集团项目部和各个标段都设有信访点,让我们及时了解施工问题和居民反馈。每周,项目书记都会询问街道居委会的人,近期有什么需求或反馈。不过,扬尘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收到过反馈,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巡视,看到问题就会及时解决。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主要的防尘措施了。我个人认为,除了防尘体系比较完善,更难能可贵的是将防尘规范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这才是关键。
总的来说,我们的防尘技术跟上了智能化的步伐。我们在2021年开始引入智能化管理,通过智能捕捉和算法分析,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比如智能监控:工地装有监控探头,扬尘未冲淋或土堆未覆盖都会报警。2022年6月,工地现场对二十八个要素进行智能捕捉,基本上实现全覆盖。当时有做过预演,我们故意没关渣土车车盖,装备就开始报警。渣土车的运输过程也是被追踪的,视频可以拍到车牌号码。如果没有冲洗车身或者盖盖子,我们这边会通知总包单位联系司机。这样司机师傅们也自觉多了。
施工管理的方法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我们会定期升级管理办法,适应智能化时代的需求。从2021年的智慧化转型试验阶段,到2023、2024年的磨合阶段,再到2025年的推广阶段,我们一直在不断进步。北横通道主线预计于今年上半年通车,但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事业部也经常讨论,怎么加强管理,怎么做好智能化转型。
2024年3月26日,一丝凉意悄然袭来,淡烟疏雨中,吃完午饭赶工的工人们头戴橙色安全帽,成群结队。记者跟上工人,来到了施工现场,走近一瞧,隧道入口和施工地面看不出明显的扬尘。为一探究竟,记者悄悄进入了工地取材。环顾四周,看到独自坐在叉车上的潘师傅,便凑身攀谈。面对记者的提问,潘师傅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脸带腼腆的微笑,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我叫潘明(化名),是一个从四川来上海打拼的打工人,在这负责路面清理。工人是最直接接触粉尘的,而我的日常任务就是做好清理工作,确保扬尘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为我们工人的健康保驾护航,筑起一道防线。
在这里,土方车凿地凿出来的碎石渣末,以及隧道里运出来的废土垃圾,都是我需要重点清理的废料。说实话,扬尘的问题不大,因为我们会边施工边洒水,平时再戴上口罩基本就没什么感觉了。
至于隧道里的粉尘,地下也有负责清理的工人。无论是地面还是隧道,从产生废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会堆好土方并盖上绿网,这样也能防止土方放置期间的扬尘,再由渣土车以两天一次的频率运走。当然,如有需要,渣土车也会随叫随到。负责运送的渣土车都是密闭的大车,上面还有盖子盖着,运送过程中不会像过去一样撒到路面,更不会产生扬尘。
我有个好兄弟叫老左,他在隧道负责修整墙面、地面不平整的地方。他的工作更容易接触粉尘,于是他工作时就一直戴口罩。地面上进行凿地工作时,旁会有工人专门牵着水管淋水;隧道里面就主要靠戴口罩和通风管道。不过也还好,隧道里面的物料都是浓稠的液状物,就算是干料也需要加水才能使用,所以从根源上就减少了扬尘问题。挖出来的碎石碎末容易扬尘,但也很快就会被运走,所以影响不是很大。
施工方也会绞尽脑汁地出台新政策,实施一些与时俱进的新措施。不过,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边施工边洒水和筑围墙是最有效的防治扬尘的措施。
具体来说,受扬尘影响的程度与工种有关。施工方很重视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会定期安排体检,还会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来分配合适的岗位。每天施工前,班组长会进行安全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地,而且不同工种的教育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只是我们的日常安全教育,我们在入职前还要接受“三级教育”,就是从集团到公司、从公司到工人的三个层次的安全教育模式,接收教育后我们签了教育单,才能进工地。
其实不仅是建筑行业,每个工种都会有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油漆工的要求是45岁退休。一些工种的风险会更高,退休年龄会更提前,但收入也会相应更高。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中午12点,走在海宁路上,隔很远就能听到“哒哒哒”的机器敲打声,北横通道东段的施工现场就在前头。周围车来车往,路面上却出奇的干净,尽管施工声不断,空气中也并没有明显的飞尘。记者在附近小区找到冯大爷时,他正坐在楼下,与一位女士用上海话聊天。记者见状也过去跟他聊了起来,随口提到外面的施工声有些吵。没想到冯大爷很理解,说现在是上班时间,施工有声音也很正常。说到即将通车的北横通道,冯大爷很热情地与我们谈论起来。
我叫冯远(化名),是久耕小区的老居民。北横通道很早就开始在这一片施工了,我们家门口这段路,已经修了大半年了。听施工方的人说今年就要全线通车,大家都很高兴。北横通车以后,出行真的方便很多,再也不用每天早上上班时在一个红绿灯处堵好几分钟了。
说到施工过程的扬尘问题,我觉得是没什么影响的。北横通道是市政工程,政府的大项目,为的是我们老百姓嘛,我们肯定要多理解多支持。而且,上海文明施工这方面做得还是蛮不错的。前段时间,他们就在门口又凿又挖,除了声音有点大,我没感觉到什么别的问题。那个时候我每天都要路过施工点,其实我不懂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只知道是在挖隧道,路上也很少见到土方车,倒是洒水车来回跑了好几趟。如果真有很大问题的话,我们早就投诉了。
有的时候我会去注意他们有没有采取什么防尘措施,后来发现工地路边的围挡上都安装了喷水装置,路上的洒水车也比较多,还有一些大机器被他们用东西
盖住了,看得出来他们在很用心地解决扬尘问题。只有一次,我打电话投诉了噪音问题,后来基本上也感觉不到有什么影响了。
我们这几个居民,一到晚上七八点,吃完饭就坐在楼下围在一起聊天,像俱乐部似的,附近有什么事我们都要讨论讨论。但是北横通道的施工项目我们没有抱怨过,因为他们真的没什么问题,我们也感觉不到什么影响。
我只是个普通的市民,也没什么大道理可以讲。我就是觉得,关于施工这件事,大家都不容易,互相理解一下。路修好了,咱们的日子也舒坦了,这就是一件好事。
结合各标段场地情况,配备的洒水车每天对现场进行降尘洒水,有效控制环境扬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