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概念

时间:2024-08-09 19:37:08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人口集中,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政府服务等多种因素。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镇化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内涵。总结一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要,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它要求以公民为主体,围绕着人民对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完善的城市承载条件和现代生产生活服务。新型城镇化需要有效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矛盾,即解决农村人口完全离开土地,永久居住在城镇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入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水平问题。使他们能够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就,融入现代经济和文化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优化空间资源和要素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盲目“圈地造城”,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使人们对城市发展的生态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要求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它还包括城市内外的社会保障,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要求。也就是说,居民的高宜居性要求促进了城镇化由高环境影响型向低环境影响型的转变,实现了绿色发展、低碳、环保、舒适、便利、典雅、美观、高效、社会和谐。

  城镇化本质上是社会结构调整和进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追求从生活方式向具有相对优势的现代社会生活过渡的过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质上对城镇化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者在进行城镇规划发展时,必须更好地思谋并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城镇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开发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和人口素质条件的协调性;突出地域间城镇资源和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有机关系,形成差异化的经济功能定位、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要素配置的差异性。推动大中型城市由优先发展向同等重视大中型城市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紧密型结构的社会载体,显示其张力的是城市经济活力、城市文化内涵、社会文明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应注意将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民族特色、人文传统、民俗风貌、城市管理等等融入城镇化建设,摒弃“千城一面”、重“数量规模”轻“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城镇管理体系,彰显城市人文历史积淀、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也日益饱和。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仅为 52.6% ,按照有关分析,其中包含着“半城镇化”的因素,去除这个因素,我国线% 左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如何加快发展真正的城镇化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基本方略。大城市具有节约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小城市具有农村人口转移成本低、居住条件好的优点。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城市群的发展作为主体。在积极发展大城市的同时,他们非常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脱离实际追求发展特大型和大型城市,导致要素资源畸形流动,资源错配,成本价格畸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因人力、资金、技术要素资源流入不多而发展后劲不足,即使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也难以得到较快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尊重规律,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入要素资源。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战略规划、蓝图指导、统筹规划、长期逐步实施。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无序。规划涉及战略和总体规划,高层建筑,高起点,长期立足,形成广泛共识和公众认可。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的城镇化实践证明,良好的规划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在城镇化规划过程中,要对城镇土地开发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等进行长远规划,并将其与阶段性规划相结合;同时,在建设上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循序渐进,确保城镇化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节约资源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率,高度重视节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和节能型社会建设。首先,我们必须注重促进建筑物的节能。据统计,全国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耗能中占比高达47%~49%,是发达国家的3倍。要实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目录,推广绿色节能技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第二,我们必须促进土地保护和集约利用。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存在土地低效配置的情况。城市建设和县域改造以新的方式进行,单位土地人口密度低的现象更为普遍。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我们必须努力挽救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加强人均土地使用指标控制,以单位土地生产率、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指标,并以新建建设用地消费为重要内容进行评价,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三,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是人口城镇化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表现。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得到人力资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承载能力的支持。探索创新方式,为城市建设投资融资。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和私人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有效结合房地产开发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路径,形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房地产开发联动,全面开发建设。这两种类型的发展的城镇化需要努力提高城市的质量和能力,减少新城市的发展,注重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区和棚户区的改造,以提高质量,整合功能领域,实现现代化。通过市场运作,将私人资本引入城际交通,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天然气普及,城市防洪,建成区排水管道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处置。

  有效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要科学规划、建设、保护城镇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生态园林城镇,形成绿色保障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形成宜居环境。二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污水处理对地下水、土地和环境的二次污染。要按照“两型”的要求建设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控制企业准入,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打造城市人格。根据城市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保留和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质的个性化城市,改变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城市扩张方式和照抄照搬雷同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镇文化风貌。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