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球友会官网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国之大者”谋发展、强化担当抓落实,聚焦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促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登台阶上水平,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在茶园内建设了涵盖茶园可视化、环境智能监测、产品溯源等功能的5G智慧茶园管理系统。(思茅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从普洱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普洱市积极实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按照《普洱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结合实际,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集成应用水稻生产抗旱减灾技术、玉米抗旱栽培技术、稻—豆—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滇南冬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烟后玉米套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陆稻旱育旱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旱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鲜食玉米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单产水平。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也是普洱的发展底色。做大绿色农业,擦亮现代农业绿色底色是普洱上下达成的共识。对此,普洱市实施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示范,建立示范区,在主产区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高产片”,集中开展品种筛选、技术集成配套、模式展示示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指导服务等活动,推广示范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集成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肥减药、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推广种植云麦77、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及“早秋麦”栽培技术等,增产效果显著。
每年入冬后,普洱的咖啡鲜果便陆续从绿色变成红色,进入采摘期。(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品牌强,农业则大有可为。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培育发展农业品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普洱市不断加强名优品牌培育,持续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抓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目前5个产品已获得认证。此外,普洱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达39家、产品91个,获证面积61.26万亩、产量49.84万吨。认证产品主要以茶叶、咖啡、水果、粮油为主。目前,23家企业、29个产品正在组织申报认证。同时,全市共有315户企业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13张、认证产品733个、认证基地面积70万亩。全市共有地理标志产品34件,“普洱茶”和“普洱咖啡”被列入首批受欧盟保护的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名单,“普洱咖啡”和“墨江紫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评选认证41户,包含茶叶、咖啡、芒果、蓝莓、紫米、中药材、坚果、肉牛等绿色云品品牌。
建设美丽乡村是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民心工程。普洱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科学规划设计、系统谋划推进、专业种植管护,统筹整合各部门、各县(区)资源力量,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优先、留住乡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美丽的乡村。
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绿意盎然的稻田与连绵的青山、错落有致的古村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酒井乡党委供图)
“我们用机制系统推进全市绿美乡村建设。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了建设方案和管护方案,明确了种哪里、种什么、怎么种,什么人种、什么人管护。”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村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贴近群众生产生活,避免大拆大建。充分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动员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庭院种植果树、花卉、蔬菜,打造各具特色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同时,将绿美村庄建设和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发动并引导当地村民开展经常性村庄清洁和建设活动,使村庄环境从“点”到“面”,由“面”到“里”全面改善。此外,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选族特色突出、村容村貌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自然村作为绿美乡村建设示范点。
汗水浇灌开出美丽之花。目前,全市已实现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全覆盖,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覆盖率100%;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361758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76.59%。创建省级绿美乡(镇)20个、省级绿美村庄26个、县(区)级绿美村庄2400个。
普洱市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提品质、增产量、扩规模,做好“土特产”文章,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高经营性收入。聚焦“1+3+12”特色优势产业的全链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截至2024年6月,全市茶叶面积稳定在221万亩,毛茶产量7.47万吨,同比增长5.65%;一产产值53.36亿元,同比增长12.84%。咖啡面积稳定在67.9万亩,生豆产量5.8万吨,同比增长26.44%;一产产值20.51亿元,同比增长24.74%。肉牛存栏69.99万头,同比增长8.32%。新增菌草种植0.7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蔗糖种植面积达85.16万亩,产量309.4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4.25亿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184万亩,实现农业产值3.64亿元。种植以甜龙竹为代表的食用竹笋5.15万亩,产量1.6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382亿元。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共种植2000余亩水果甘蔗、3000余亩糖料甘蔗,甘蔗产业每年为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成为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镇沅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与此同时,普洱市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紧密型模式,积极引导各类带动主体,通过协议、方案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上半年,全市参与“双绑”企业456个、合作社1609个、家庭农场23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57649户578204人、项目资金支持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32616户488838人、技术服务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143299户523175人,对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覆盖率达100%。持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牛油果产业“334”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稳定收益。全市农业企业新增175户,共有8889户;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4户,共有460户。“2024年上半年,普洱市各产业产值呈现正增长态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8元,绝对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4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下,普洱市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演绎着令人欣喜的乡村振兴故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处处呈现,普洱正加速朝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富民强村与乡村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特色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大步迈进。
●茶无惧路远 人不畏艰辛——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在“中华文化边疆行·走进普洱”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