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航局出台《人文机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遵循《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依据《四型机场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人文机场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指南》的出台背景和编写思路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人文机场建设与平安、绿色、智慧机场建设的相互关系?人文机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要点是什么?从哪几个阶段展开实施?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指南》起草组负责人。
答:“人文机场”是民航“四型机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四型机场;2018年12月,《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中提出,“高质量推进机场规划建设,建设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机场。机场建设要始终把旅客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机场运行品质和人文品味,提供人本化服务,打造人文机场”;2019年9月,习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对民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2020年1月,《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正式明确了四型机场定义,为四型机场建设提供了指导思路;同期发布的《导则》进一步为四型机场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框架体系,为四型机场建设的落实迈出重要一步。《指南》则注重项目落地,将人文机场建设落到实处,更具指导性和实操性。
在编写思路方面,《指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真情服务理念。首先,《指南》定位为行业标准,为各机场开展人文机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其次,人文机场建设主要围绕《导则》中提到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彰显”两条主线展开各项工作,包含功能规划、空间环境、服务设施等七个建设要点。值得一提的是,《指南》在现有服务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还提炼和总结了元翔空港集团旗下厦门、福州等机场人文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思考。
最后的落地实施部分,提供“需求分析-总体设计-项目实施-评估提升”工作路径,积极推动人文关怀融入服务,打造富有人文内涵和外显的机场,从而整体提升民航机场服务水平。
答:在四型机场的核心要素中,平安是基本要求,绿色是基本特征,智慧是基本品质,人文是基本功能。人文机场是四型机场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增强人民在民航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民用机场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的核心举措。
人文机场建设与平安、绿色、智慧机场建设联系密切。人文与平安的关系,在于人文注重体现“珍爱人的生命”,保障客户、用户与员工安全是人文与平安共通的关键内容;人文与绿色的关系,在于人文注重体现“保障人的权益”,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文与智慧的关系,在于人文注重体现“方便人的出行”,科技进步可以变革机场出行方式、提高出行效率,依靠大数据和智慧解决方案,将服务模式升级为实时动态调整的运营管理和个性定制、敏捷响应的服务提供。
答:人文机场的建设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真情服务,满足机场公共交通属性和基本功能需求,并以“人文关怀”和“文化彰显”为建设主线,致力于在机场全领域、全流程和全周期发展中持续提升客户、用户与员工的人文体验;全面推进人文机场建设,以弘扬时代精神和行业文化为己任,努力打造具有鲜明主题与人文气息的乘机环境与工作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民航运输对民众出行的吸引力,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千亿球友会
《指南》包含七个建设要点,人文关怀包括功能规划、空间环境、服务行为、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文化彰显包括主题理念和文化表达。在功能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机场内各协同平台、交通流程、客货流程等,应做到布局合理、简洁顺畅、运行高效、发展灵活。在空间环境上,以流程便捷顺畅为出发点,结合客户心理特点、人流密度等因素,合理设置不同功能区域,满足差异化需求,营造良好、舒适、卫生的环境体验。在服务行为上,凸显人文关怀,完善优质的培训体系,建立绩效管理、精益化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制度,提升航班保障能力和服务响应速度,切实维护各方权益,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真情服务。在服务设施上,在参照行业、团体标准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区域和使用人群的特点,结合人体工学、环境美学,力求操作流程简捷方便,预留升级改造空间,并融入当地人文元素及品牌标识。在服务产品上,在满足基础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强调共情体验和创新性,关注特殊人群、航班正常率等核心需求,加大对行李和货物的服务产品创新设计,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和业态,提供多样化的优质商业服务。在主题理念上,机场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形成统一的品牌理念和系统的品牌宣传策略,向客户、用户及员工提供多层次的愉悦体验,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在文化表达上,应与机场功能、用户诉求及特定场景等紧密结合,展现时代精神、行业文化及地域特色,将机场打造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增进文化交流的平台。
答:总体而言,近年来,民航机场的人文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措施相对单一,应用比较零散,尚未进行系统规划,未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方案。
人文机场建设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机场片面追求“高、大、上”。在机场规划建设过程中,部分机场追求成为地区标志性建筑,容易忽略经济性和服务的本质。如航站楼规模、造型相互赶超,追求富丽堂皇。二是同质化趋势严重。在机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机场服务流程、操作流程、设施设备的一致性,导致旅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的无差异性,最终造成机场同质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个性不突出。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机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机场在机场硬件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但在管理、服务等软件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不足,人文关怀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指南》明确人文机场建设要注重功能优先,在满足旅客出行、货物流转、航空器运行、用户运营及员工使用等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流程、服务和设施设备等人性化设计,空间体验、主题展示和品牌活动等多样化表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服务的全过程中,实现功能性、普适性、主题性、参与性及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持续提升客户、用户与员工体验。
答:人文机场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服务理念长时间的浸润,逐步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设施,以及机场的文化沉淀和经验积累,才能不断提升和改进。
《指南》指出人文机场建设的基本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估提升四个阶段。需求分析要坚持客户导向,收集分析客户、用户和员工需求,调研市场发展状况,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梳理提升服务短板,形成完整的人文建设市场需求调研结果。总体设计要围绕七个建设要点,将人文建设融入到机场的发展战略中,形机场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方向。项目实施要分解人文机场建设总体目标,制定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完善保障体系,推动具体实施。评估提升要围绕收集人文建设成果评价,建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改进人文机场建设工作,促进机场服务和管理的循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