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我国提出的“双碳”战略目标,既为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是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据。我国城市地区的碳排放占比我国总量的80%左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主战场;而实施以“微更新”为主的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城乡建设领域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重要工作抓手。但是,城市更新行动在理念目标、规划设计方法和指标量化三个工作层次上均缺乏低碳化的具体指引;所以,本课题旨在将城市更新与“双碳”目标进行深度融合,完善城市更新领域的碳计算方法学和低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具有直接指导城市更新实践作用的低碳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将双碳理念落实到与城市规划设计密切相关的工程行业领域中,对低碳工程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技术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使工程技术方法与规划目标理念耦合,确立低碳规划设计方法目标。
通过碳计算方法学定量排序得出低碳技术清单,将其中减碳潜力较大的工程技术转译到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的语境之下,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效益,构建全覆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识别和筛选减碳效力明显的城市更新片区种类,将普适性的低碳更新规划技术方法代入其中,最终提出紧密与空间特征相匹配的差异化的更新规划设计措施和指标体系,切实保障更新行动中低碳理念和目标的落实。
目前,低碳研究主要立足于能源、建筑等单一行业领域进行“条状”研究,尚未从街区尺度的“面状”范围对多个行业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所以,在本课题中,我方聚焦城市中观和微观层面,从碳排放定量分析的角度,重点研究建筑、交通、资源、生态四个城市中减碳潜力最大的领域。
通过汇总各领域中成熟度较高、实用性较强的低碳技术,筛选出45项可以在城市更新领域应用推广的成熟技术。之后,分析计算每个领域内各个单项技术的减碳潜力并进行领域内排序:交通碳排放量主要考虑各种出行方式的能耗;资源用能碳排放量主要考虑获取电、燃气、水资源的能耗;建筑碳排放量考虑运行、建造拆除、建材生产运输三个阶段;生态方面主要考虑生物碳汇,以及部分可计算的生态系统服务减碳方式。
最后,混合汇聚各领域最值得在现阶段推广应用的低碳技术,一起进行减碳潜力排序,综合区分重要性,形成低碳技术清单,为下一步研究低碳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方法提供统一的参考标准。
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一直面临缺乏定量的讨论和思考,无法很好地支撑城乡规划领域“双碳”目标实现的缺陷;而低碳能源学科专注于计算,对宜居宜业协同性综合考虑不足。
为解决此问题,本课题将两个学科交叉融合,把低碳技术清单中的要素,归纳转译进城市更新相关领域,形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交通系统”“优化用能结构”“提高建筑水平”“改善蓝绿空间”五大更新规划设计目标;并以减碳技术清单为线索参照,综述提炼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学科领域中的技术方法,结合中国城市特点,综合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应,与减碳效用进行平衡,形成减碳准则,细化成减碳措施,与减碳技术相匹配,提炼出对应技术指标,汇总为一套涵盖五大更新规划设计目标的方法与指标评价体系。
在以上普适性的低碳更新规划设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识别出城市更新中减碳潜力较大、更新手段共性较强的三大典型片区——老旧居住区、老旧工业园区、老旧商业商务区——针对其空间本底、资源禀赋、更新目标、更新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侧重等,提出差异化的更新目标、评价指标和规划设计方法,指导不同种类的片区在更新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落实低碳要求,便于相关设计人员、政府管理和实施经营主体针对性参考。
例如,在老旧居住区中,在推进节能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更容易通过完善围护结构、增加社区公服设施和充电桩等方式来实现减碳;在老旧商业商务区中,存在大量公共建筑,更适合通过星级建筑改造等方式降低建筑能耗,通过加强用地混合、职住平衡等优化空间布局的方式降低交通能耗;在老旧工业区,则更需要以能源资源绿色化利用、土地功能复合利用,以及厂房节能化改造的方式来实现减碳。
基于本研究成果制定的《既有城区低碳更新规划设计导则》正在申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团体标准,预计最快可在今年年底颁布印发。
课题经住建部城市体检专家委员会委员参评指导,获得了高度认可,为住建部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中强化存量空间资源的节能性能提供了研究基础。河北省制定自体检指标库时,经我方提议,部分采纳了本研究成果,新增低碳指标十余项。
基于本课题中的分项研究内容,同衡在北京市规自委内刊《国际城市发展报告》和北京市住建委内刊《住建观察》上发表相关报告九篇,并在协助北京市顺义区制定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政策指引文件时融入了相关“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从市级到区级,为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和技术借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