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上河项目位于江西婺源上河村。婺源是徽文化的代表,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白墙黛瓦。上河村见证了古徽州的千年历史,拥有令人沉醉的自然山水与沉淀深厚的文化建筑,徽派风格的雕刻技艺处处可见。
近年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撞击之下,婺源的艺术氛围持续升温,带动乡村焕发新的活力。为再现这个千年徽州古村落的前世今生,规划设计团队以艺术作为切入口,打造出一座徽州古文化“艺术剧场”,使古朴典雅的徽文化与清幽宁静的自然生态于此交融。
项目围绕“水墨上河·我的老家”为主题,挖掘场地以“山、林、茶、水、田、村”为代表的特色资源,以及以“徽文化、朱子文化、农耕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亮水、理景、融文、兴园,设计出一个层次分明的“沉浸式”游赏空间。步入其中,白墙黛瓦的“水墨”艺术,和谐宁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谱写一曲“新婺源”的上河诗意生活画卷。
小城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东北部大屯满族乡,属于京津冀都市圈和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原来的小城子村行政村、自然村散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并且很难解决。
规划设计团队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推“三农”工作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以“皇家驿钱、千年汉城”为总体定位,将小城子打造为精品皇家文化旅游示范点、皇家御道文化开发示范点、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示范点为一体的国家级美丽乡村。
空间布局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为入口广场、村民活动广场、民俗活态博物馆、乡野公园、村委会等。“线国道沿线商业景观带、田园游憩带、民居体验带,“面”为在小城子汉城城址基础上建起来的整个小城子村庄以及小城子田野公园景区。功能分区为“两带四区”Y字型结构。“两带”为交通商业轴、田园游憩景观带,“四区”为入口服务区、商业休闲区、田园观光区、乡居度假区。
南平静修小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州从化,被凤凰山系环绕,从莞深高速公路灌村出入口60分钟可达广州城区,90分钟可达深圳城区。广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珠三角城市居民提供一处富有魅力的生态型身心修养境地。
在观察小镇地貌后,设计师以元代王蒙《夏山高隐图》之布局为参,规划“一溪一路三区十点”静修景观带,设计遵循地域特色与生态自然原则,保留小镇的场所精神,营造静修景观空间,以“修身-修心-修为”三大旅游休闲层次的组织为脉络,落笔一次静修清养的新体验,一幅人与天地的山水画卷。
其中建设美丽乡村,设计需要通过空间解决村落中相互联系的关系;通过一些活动空间来打造氛围;做成当时旧村落的一些形象,重新建立公共精神。通过自然、随心的设计手法,对现有村落进行梳理;结合山地丰富的高差变化和原生态植被,营造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静修居所。目前,项目一期静修景观工程已完成施工,南平静修小镇已对外开放,为游客呈现“竹境”“溪境”“石境”“乡境”四重修身养性的静修景观。
作为成都市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重要节点,成都谢家院子由蓝图变为现实 仅用60天。读道文旅集团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和落地施工指导。重点打造田园绿 道、游客中心、入口景观门、七彩菜园、花坊民宿、谢家美食院子、清龙堰溪 湿地公园、九尺板鸭文化墙、十里春风火锅等特色项目,融合了文化、餐饮、 旅游等多种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基础+有利机遇+优秀的规划设计,谢家院子 由普通的川西林盘,成为在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现场会 广受赞誉的网红民宿打卡点。也因此带动了更多人返乡就业,参与到乡村振兴 战略中来,让彭州乡村振兴模式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针对谢家院子的村庄特点,规划设计团队提出“一环两心三片区”空间结 构,一环为田园绿道产业景观带,两心为谢家院子综合接待核心、七彩菜园景 观吸引核心,三片区为入口综合服务区、七彩菜园产业区、田园研学旅游区。
彭州作为成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区,探索出乡村振兴的“三共模式”。三体共建指政府、企业、村集体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政府搭建平台,村集体经 济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突出示范作用,体现创新亮点。通过将村民留在乡村,就地改造,重点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旅游化、田园景观化、村民服务化,形成村民与游客深度融合发展的居游共享生活空间。
在村庄布局上,大多房屋背靠北面山丘,以争取最好的采光朝向。同时,房屋周边会留有充足余地用于家族扩建,不同家族的房屋由道路串联,又被梯田分隔,形成了看似零散,实际紧密联系的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大家保持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既能保证隐私,又能有效联系。所有家族单元又被村公所、祠堂等公共建筑联系在一起。
总体设计构思来自于对乡村文脉的致敬。公共建筑的设计体量较大,无法直接套用民居尺度;但当我们从老宅中抽取了典型的琼海民居的形象,在基地上模拟还原出原有的群组,再将这个已经消失的聚落“抽走”后,一座带有传统建筑“历史剪影”的现代公共建筑的形象就诞生了。
07乡村文化礼堂“小村客厅”建筑规划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 杜春宇工作室
山水围合历史以来也被视为理想聚落的必要条件,与自然互为整体的时空观念也是传统以来的美学思想。“水、石、竹、田”等农民的生产要素的梳理和连通意在阐述现时的“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所以‘小村客厅’正选址在新老村的衔接处,不但步行可达性强,汇集人流的同时也强化了空间的交往功能;结合原有的水塘和交通节点设立公共配套,便捷服务村民的同时致敬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
此次乡村振兴,主要需要通过房屋改建、道路桥梁、河道疏浚、景观绿化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对李窑村的“农林水田路桥房”进行重构。建立“租金+股金+就业收入”收益模式,将村民空余的房子流转出来,进行风貌改造,此后引入新兴产业,将农、商、文、旅结合在一起,多业态组合、支撑,最终实现村民增收。
想象一间两层房子的四角被掀起。更多的光便照了进来,层高也变得模糊,有的房间有两层通高,有的房间有一层半那么高,还有的房间只有贴近屋顶的半层,自然成为客厅、画室、檐廊或者阁楼。屋顶自然成了一处由四条曲线围合出来的双曲面露台,像一个面向天空敞开的院子,院子的中间是晴天夜晚人们乘凉望月的地方,也是雨天雨水汇聚的地方,这里隐藏着四处排水点,将雨水从屋内引向屋外。
四川宜宾安石村,一个普通乡村,背靠碾盘山。在建筑的外形、轮廓以及高度不做大的变化的限制下,如何将小尺度的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转化成为公共开放的阅读空间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设计中,将建筑靠近景观的主楼西侧内部一二层打通,通过构造柱及圈梁等结构加固方式达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再将两棵“大树”植入其中,支撑新的屋顶的同时形成一个独特的阅读空间。
在禾众基金会网络(Solidaridad Network)的委托下,阿姆斯特丹事务所Tjep.与孟加拉国的Vaastukalpa事务所共同在孟加拉国的乡村地带修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市场设施。该项目是SAFAL提案——即“可持续农业、食品安全和连接”计划的成果之一。该计划是与荷兰驻孟加拉国大使馆共同开展,旨在帮助小农、女性和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并增加收入。Bagherhat、库尔纳、杰索尔、萨德基拉和Narial等乡村社区均是该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孟加拉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尽快满足现代国际食品的标准,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环境,从而实现公正公平的贸易,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
该项目地点属冲积扇场地类型,并在其中心部位形成由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集水湖区,这便也决定了它在地形、水文、土壤及植被等方面环境敏感型的场地特征。距离杭州市区1.5小时的车程,建德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所在区域位于富春江沿岸视野最为开阔的部位,该酒店的建造定位即使之成为如《富春山居图》之中所描绘的如诗般的休闲度假地,打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现代田园生活方式。同时,作为建德市首家高端酒店,期望它能够发挥带动当地旅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青海省祁连县白杨沟村位于青海湖北线景区卓尔山脚下,沿卓尔山谷地分布着成片的龙鳞大白杨。这里夏季光照充足,冬季瑞雪封山,周边山上雨雪汇集成溪穿过村庄。村庄的回族、汉族、撒拉族村民与这片白杨林共同生活多年。场地本身最大资源即是分布在溪谷两侧疏密有致的龙鳞白杨林,方案希望通过林间路径与主题景观的精心布局突出这片林地高低错落的场地特征,为村庄营造一系列舒适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上村”是中国建设银行重点扶贫工作对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由于土地贫瘠、人口转移和产业更替等原因,经济条件逐渐落后。自2017年开始,我们有幸参与到其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试图以设计的手段对其做出改变。经过与长期驻扎在当地的扶贫干部的沟通,我们确立了“精神扶贫”的策略,将工作重心放在村中广场周边一系列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建筑的改造和重建上,以一个重新被强化的精神核心加强全村的凝聚力。
大贵口村规划设计,正是持续开展乡村项目建设落地,贯彻“我们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产业提升规划,以期实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大贵口村乡村全面振兴。
景点游和乡村游相辅相成,是大贵口村探索出的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规划设计团队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发挥城市近郊优势,发展民宿产业,开发民宿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增收。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错季蔬菜及草莓、葡萄、大樱桃等高附加值 农产品种植,同步发展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农业研学等产业。
规划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民宿度假、休闲采摘等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占地面积22亩的草莓小镇项目已经开始建设,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山谷市集”已落地开业,整合本地的农副产品和“承德山水”的部分畅销产品,通过集中展示,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有11个品类,线余种农副产品入驻其中。项目累计建设农业温室大棚303个,培育休闲采摘、观光体验、农业研学等新业态,带动户均年增收5万元。2020年村集体总收入1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
相对于一期作为完整的乡村发展模型示范,二期的建设,更关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与商业发展协同。按照现代文旅与商业空间组织动线,构建出包含两个田野乐园和一条主题商业街的娱乐体验与休闲消费融合的新形态田园文旅小镇中心。
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并新增了丛林餐厅,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
景区位于淄博博山区,以齐长城文化、万亩原生红叶为基地,通过项目主题再造为撬动引爆,以网红电视剧为品牌推广,项目落地后首个十一小长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位列山东省同期新开业景区(收费)中游客数第一名。
项目地位于博山区西南4.6公里,地处原始古老峡谷之中,群山环抱,具有独特原生态乡村气息,有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石材建筑。影视剧取景地、举办红叶节、山地马拉松等标签使得项目地旅游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是现状建设项目较分散,时间、空间维度跨度较大,如何化零为整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
规划深挖“长城、琉璃、红叶、山水、古村”五大资源,设计全国首个全长2.2公里五层回旋漂流成为网红IP,搭建了琉璃栈道、琉璃天桥、琉璃佛、悬空寺、圆梦塔等一批次网红场景,导入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基地。实现山水资源、村落建筑、业态团队的价值提升,符合潮流化市场趋势。旅游区落地投资约10亿,带动返乡就业1500人,年接待100万人,联动周边片区十几个乡村旅游,成为山东知名山岳主题旅游景区。
规划设计团队充分挖掘并利用项目地已有的“长城、琉璃、红叶、山水、古村民宿”五大资源,将自然要素与地方乡土文化充分结合,通过将资源产品化、资产化、旅游化来实现项目地资源兑现为旅游产品。
即运用智力整合、结合本土原始的旅游资源,策划、寻找、凝合品类,创新、聚焦出个性的旅游IP产品,用种种系统的建构活化出氛围、场景、玩法,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旅游需求,引爆旅游目的地,延伸旅游产业链,创造和获取市场价值。特此,规划设计团队针对如上资源制定的五大发展策略为“兑现长城文化,打造艺术文化世界”、“文化、生态合二为一,打造“琉璃童话世界”、“生态、产业景观化,打造绚丽多彩世界”、“山水资源兑现,打造生态童话世界”、“乡村振兴,打造艺术乡村世界”。
通过对村落整体调研、综合考量,建议将紧临干道、弃建已久的一处宅地征用做新村委会,室内以共享、开放为原则,打破村委会常规以封闭式房间为主的布局,除了必要的会议区、财务间封闭外,只加设了两间封闭备用房间,其它区域都设为开放式,结合设置了很多便利的休息坐区、阅读区、交流区空间。
溆浦县北斗溪镇,位于湖南怀化市花瑶族聚集地,千年瑶寨原始古朴,民 族风情浓厚,规划设计打造为现代社会的桃花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北 斗溪镇依托花瑶民族文化与非遗资源,打造民俗沉浸体验、自然美育与花瑶文 化研学、乡村生态体验、非遗传承展示、高端特色民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 特色旅游乡镇。
北斗溪结合高铁及文化资源优势,带动研学游、文化游和生态游三大旅游 线路。将研学作为重点产业推进,以原生态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途径、非遗 文化为吸引、手工及农副产品为营收,打造北斗溪特色业态产业链条;以“公 司+ 农户”模式,吸纳当地居民参与经营和管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和劳动力开 发各类研学活动,展现花瑶特色文化。
项目是一次城与乡文化记忆连接的成功尝试。利用当地材质、乡土植物, 尽可能还原古村落的原生景观。在民宿院落中,乡间原石被用于挡墙、铺地、 砌岸的主要材料,并与将花瑶中的“花”之符号相结合。在赋予原生材料功能 性的同时,庭院本身即展览。在丰富文化表征的同时,设计团队进一步深挖文 化内涵,在非遗体验区融入花瑶“讨僚皈”、长桌宴、打糍粑、红糖工艺等民 俗活动,以体验式游览向大众展示北斗溪的花瑶文化,振兴乡村文化。
并且,规划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发展乡村生态文旅产业,形成了研学营地、精品 民宿、花瑶文化、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一系列有特色有亮点的生态文旅品牌,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2020年以来,生态文旅产业已产生 良好经济效益,累计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收入30余万元,一批当地群众吃上生态 饭,迈向致富路。
本项目是利用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建造一个全公益性市民书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
当地政府已经将这个土楼改建为一个儿童学校,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个体层面的改造,例如加入了新建的厕所。我们的这个原型将现有的一扇小窗转变为一个新的入口空间,从而将一个新的公共图书馆引入了这所土楼学校。
项目位于信阳市光山县殷棚乡,属于大别山潜山丘陵地区。区域内山水相依,风景优美。建筑作为神山岭生态观光园项目的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在园区内的接待、饮食、休闲及住宿等服务。建筑共三层,设计团队选取“层叠退台”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下一层的顶部成为上一层房间的户外活动空间,每个客房都有独立的“空中小院”。
场地位于广州白云区嘉禾望岗望南村,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随着广州城市规划、产业的发展,望南村成为当下城中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人口不断增长而公共空间却被压缩,交通系统混乱引发安全隐患,空间功能划分失衡导致休憩空间不足,不同年龄层活动空间缺失,本土村落传统文化失落及服务设施破败等问题不断涌现。
设计团队通过场地的功能重塑、文化挖掘和设计细化,打造休憩与交往的人性空间,让同一场所中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宛若同堂至亲,其乐融融。在尊重现有旧村格局基础上,将原有古巷连通,形成旧村内部景观主流线,同时拆除部分危房释放一定的公共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形成四大主要功能性空间,分别是:口袋公园、休闲空间、文化广场及休闲游廊、健身游乐空间。将无序空间变为有序,使古村历史文化得到传承,营造出一个和生活贴近的、市民使用亲和的、适老适幼的、社会归属感强烈的社会向心空间。
改造后的望南公园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传递着古典私家文人园林的意趣,赋予休憩与交往空间舒适度与尊严感,让人们得以延续露天观影、树下对弈、池边纳凉等百态市井生活,乃至举行创意集市等商业活动,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设计保留了生活的印记,重新焕发场地活力,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本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大雁山脚下一个僻静的村子旁。设计开展之初,设计师就确立了利用场地中丰富的水体及原生植被资源,大面积采取轻度维护的原则和理念,从山林、河塘、湿地、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笔,体现对原生态的延续。
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成都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区,建筑师读取了川西林盘的建筑和景观特征,在原有农舍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扩建。设计的理念是尊重乡村原有的院落围合的建筑形式与树木围绕村舍的田园景观,挖掘原生态的乡村记忆,并为村民提供阅读,集会和村党群办公场所。
为此,主体建筑的设计遵循原有农舍的建筑面貌,采用川西民居的一般做法。建筑为一层双坡屋顶砖混木梁架结构形式, 白墙灰瓦,红砖柱。室内设计尽量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装饰,采用原木清漆,砖墙面+白色粉刷,以及清水混凝土地面和水磨石地面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农舍的原有风貌。
项目位于广州芳村老城,紧靠珠江,原址为广州华大物流公司的仓库老厂房。工业时代,这里代表着热腾与辉煌,70余年过去,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荒草与灰尘,破败荒凉,无人问津。
场地被改造成为荔湾图书馆 雅居乐·天际715分馆,设计保持了仓库原有的韵味,大面积红砖与木材质的外露,让原就和煦的氛围渲染出更深层次的柔和色调。在景观营造上,将具有广州特色的童谣,融入到整个场地的各个节点;同时,加入比较时尚的水晶猫IP,渗透在室内的每一个打卡节点上,以科幻与潮流的造型,融合日常生活的风景。
借以老仓库方正的结构,图书馆以四方矗立的书架围合而成,井然储放着一本本的精神食粮,信手翻阅,了解广府的历史与未来,让老旧的空间焕发全新活力,让人们能够在这里感受文化的厚重,重拾阅读的乐趣,进而发酵更多社交可能性。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从外面看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本项目是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
荷叶寨是九寨沟的九寨之一,形如其名,从高空俯视整个寨子,就如一面伸展开的、巨大的荷叶,同时也是设计改造的重点村寨之一。规划定位“神山脚下的藏寨”,通过“一寺、一寨、一街、一水”的“民俗藏寨”意向,展现其文化空间脉络。
通过对“荷叶寨”基于业态的区位分析、需求QY球友会网站分析、资源分析综合得出荷叶寨旅游业态发展定位。在提出更具市场适应性和文化感召力的九寨沟旅游业态的同时,对荷叶寨村寨环境景观和建筑风貌做进一步改造提升,形成“寨海合一,居游共享”的和谐旅游环境。力争做到使九寨沟景区“拓景扩容”,实现景区从一日游到两日或多日游,生态游到生态、文化综合游,大众市场到大众、分众市场并重的转变,最终完成九寨沟旅游业的二次创业。
空间规划“一心三带五区联动”结构。一心为综合服务中心,三带为民俗文化体验带、景观展示带、商业休闲带,五区为入口综合服务及景观引导区、商业休闲区、荷叶农耕文化展示区、荷叶民俗文化活态演绎区、荷叶祈福文化区。增加旅游用品比重与原创商品比重,兑现传统藏族民俗及农耕文化,构建基于九寨沟藏情文化的原创商品全产业链体系。品牌上,进行荷叶寨品牌策划、VI导视系统设计、宣传品设计、荷叶主题创意商品设计等服务。升级规划、配套完善、瓶颈突破后的荷叶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个在原有建筑上重建,且尊重周围场地的乡村住宅。老建筑包括地面层和地下层,新建筑加建了一层,在南面保留了大的入口大门。新建筑基于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老建筑的重要元素,运用木材和玻璃做成特别的门及窗,形成了新生。这是一个尊重过去,体现自我,在当代中兼具传统的重建新建筑。
这些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微型建筑被设计为一系列带触角的树状空间,向天空生长以获取光与影,他们有的坐落在田间、有的在树林中、有的从废弃的村庄残墙里生长出来、有的在水塘中营造一个漂浮的剧场。继第一个微建筑“桃屋”之后,第二个微建筑“废墟书屋”坐落于20公里外孙窑老村一处土坯房残垣中。
场地位于广州黄埔区火村上领片区,周边均为老旧住宅楼房。随着大湾区的蓬勃发展,广州走向世界舞台,城市界面与机能亟待焕新跃变,场地肩负着焕新城市与人居生活的使命。
项目在传承在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精致、文化与景观相融合,提出“岭上居游”的景观主题。以超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山水环抱、底蕴敦厚的上岭文化,打造岭南首个山水艺术剧场,重现上岭八景。
据了解,场地将被改造成为一座约270万平方米人文大城,引领城市人居生活新高度。与开发商及各界力量一起,焕新火村面貌,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工作、休闲等带来更多鲜活的体验。
太行村位于秦巴山脉,风景宜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当地政府希望建设一处可供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为增强场地的公共性,基于聚会、用餐、住宿等业态,进行如下操作:保留民居主要起居空间;拆除多余构筑物;增加多功能空间;组织新的路径连接几处院落,将几处民居整合为一簇半围合的聚落。
九峰村位于福州的“后花园”北峰之上,四面环山,中有溪流,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村中有很多老房子,于是,经过沟通和协商,他们愿意把不好住的老宅出租,利用这间已经多处变形的老宅子为九峰村建设一座乡村客厅。整个改造的核心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大体量的“会客厅”,能够接待来客、开会、培训或者喝茶小聚。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位于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开平市中部,设计选址在祖宅村旧公厕原址,将旧公厕拆除后的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完成了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官仓地处贵州境内大娄山、仙人山生态圈之中,山脉层峦叠嶂、民居绿瓦连绵。根据地域特色,项目采用“大屋檐、灰空间”等黔地建筑元素,同基地周围场所保持连续性,打造一个可以自由渗透景观、感知文化精神的真实流动空间体系,赋予村落建筑新风貌。
乡村铺子位于村口,方案试图恢复中国传统乡村的“村口”空间,把村口一栋老房子改造成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希望用一些传统的布局法和工法完成对村口传统的重建,重新塑造村口的公共性。在传统的乡村里,村口是村落和自然的分界点,有标志和分隔功能,有交通组织功能,有休闲集会功能。通常村口要有棵大树,还有个亭子,村中有个广场,村边有宗祠和家庙,才能说是完整的村子。有的村口道路穿过一个小房子,叫路亭,供村民和过客休息,这类建筑大多为村里宗族机构组织,由村民集资兴建或由个人捐造。有些地方村口是个广场,作为辨认道路、计算脚程的参照,还可以作为集市,在特定时间也可以供应茶、暑药或草鞋。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乡村空心化,人员外流,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本案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
横樟村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村庄历史悠久,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边下沉场地,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且已荒废多年。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
“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是一次基于田园场景中的新田园主义哲学的空间实验。川西林盘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乡村人居聚落,规划后的项目,不仅带给村民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可能,还给村民整理出了更多的生活、生产使用空间和面积。
村庄位于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金游线上。草莓公社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农业为主要支撑,村民靠采摘为生。自家建的农家院零散分散,管理水准仅限于一间房、一个院、一顿饭的传统农家乐经营模式。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
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成为环北京贫困山区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一次有益尝试。
规划后的草莓公社,入选中国农业部公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而后提升的“草莓小镇”,在河北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作为观摩的重要节点。在中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之际,以及“中国草莓谷”,为河北省丰富旅游业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四季游市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气旅游目的地蓄力赋能。
游船码头主要是游客集散、休息、土特产展示等功能,一般设计容量约为200人以内。因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的发展,在梁子湖沿岸会有一定数量的相似规模体量的游船码头建设。基于这一点考虑,设计尝试建筑模块组合和一定程度的装配式建造。基本模块为大厅、一个连廊和码头平台。可以适应不同的位置和周边环境进行组合。
南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顾名思义南方的院子。南院的诞生始于三甲屯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这座老房原是一栋私人住宅,土砖墙斑驳不堪,局部已经坍塌,内部空间逼仄而且幽暗。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用一老一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完整改造,并在边上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开放式建筑。
石窝(露天)剧场的前身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露天剧场作为一种公共性场域,也会给所在的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它可以作为广场使用,为当地人提供公共集会的场所,也可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形成公共交流。建筑师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单纯美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产业功能。
小石村是四川一个急需灾后重建的空心化村落,设计团队根据四川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营造了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以连接传统与未来社区。屋顶的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为各层空间提供了景观和与自然的亲密度。
龙坝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划地兴建了一座2500平方米左右的菜市场,场地北高南低、边界参差。对此,设计师采取了由内向外的设计方法,从场地中心开始布置平面,再逐步向外推敲功能,慢慢渗入到周围不规则的边边角角中去。
这是一个乡村回迁安置房工程,涉及当地6个村,近400户农村家庭的拆迁与安置。项目于2021年完成第一期建设,随着村民陆续迁入,并在自家开出了超市、餐馆、各类店铺等五花八门的微型乡村商业,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氛围。通过共享屋檐,试图从物理层面拉进邻里关系,再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社区氛围。
衢州市正式对外发布《衢州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与建设指南》。发布仪式同期举办了龙游县溪口乡村未来社区启动区开园仪式,这是衢州市首批建设中的首个开园的乡村未来社区启动区。在这里,看书,吃饭,喝咖啡,进出无人超市,一“脸”搞定;智慧球场设备会为球员抓拍精彩瞬间,方便大家转发朋友圈;进入“邻里盒子”,可以实现无人办事,还能借助智能设备连线工作人员解决纠纷。云端“大脑”,引导社区居民和经营户主动参与到家园的日常管理中来。
地块位于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现状为废弃厂房,长约25米,宽16米,三面紧邻农居,一面隔路临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除了满足采光需要,更引入周边的山景,做为乡村记忆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现代生活的融合。内部空间朴素自然,墙面内外一致,地面则用水泥做磨光处理,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软装也以原木为主,使建筑、室内融为一体。
项目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后山坡地上,原址为三幢残破倒塌的石房与土屋,本次设计通过重新梳理原有场地关系,盘活闲置建设用地,重塑原有建筑,使其成为野生君(Grow wild)研学营地“嘟嘟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含了泥瓦坊、茶艺坊以及陶艺吧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300㎡。
原始的本地石头结构、观赏Slemish山壮丽景色的开阔视角,业主要求的舒适朴素的住宅内观是我们设计时关注的焦点。这些要点和石头结构的保存与稳固一起造就了这座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住宅。住宅的设计融合了新技术和传统建筑技巧,同时加入了可持续理念,创造出散发21世纪气息的乡村住所,而非简单地模仿或重现传统的方式和方法。
清名桥古运河之滨,故取名为“南禅观水”。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旧建筑四周封闭,室内光感不强,楼道狭窄,藏匿了许多安全隐患。改造后的建筑,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房间“溯、泛、泊、泽、瀚、澔、润、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干净利落的线条,的原色墙面和金属,传达克制冷艳的美感,几何性和构成性创造出中性、纯粹的空间体验,粗犷别致之中不乏细腻的笔触。铁锈板、简约的落地玻璃及独特的导向系统等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了老宅新的活力。
以植入和空间换置等手法进行移民搬迁的工作,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分布规划来化解新旧隔阂,恢复乡土文化的自信。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利用向村民旧砖瓦材料的收集过程,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
在满足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体现其作为独立美学空间的多样性。老街南下塘仍旧保留着当初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古镇风貌。更新后的入口处,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闭花格窗,更加轻简有温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更加敞亮通透。咖啡厅侧面开辟出进入室内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回,营造出温婉江南的意境。推开主入口实木大门,是一个艺术展示区,兼具接待、艺术沙龙、展厅的功能。作为展厅时,空间内部的接待台和休闲长椅可瞬间变为吧台和展台。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由落地大玻璃窗隔开,两个空间纵深相互延展。
坐落在山坡之上,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为30米。村落周边古树参天,群山怀抱。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加上周围树木森森,烟雨濛濛之际,炊烟袅袅之势,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闲置景象。
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村落文化标签和精神符号。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因时间关系,缺乏对村落文化特征的充分挖掘。同时建设的复杂性也使得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或景观的营造,更像是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和特征的重塑。
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设计的对象选定为村西口一栋普通却又有些特别的房子。普通是因为它就是江浙地区近现代乡村最基本常见的单元建筑类型,而特别则是因为它处于小聚落的“村口”,它区分了村落和田野的边界,并从场所特性上应具备作为“村口”空间所独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应村委的要求,决定把这个基本沦为仓库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动室。
前洋村农夫集市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建筑利用山边两座废旧的老宅改造而成,两栋老房子修旧如旧,木梁青瓦,完全保持了这里原有的风貌。
徐家大院是特色田园乡村中一组产业办公综合服务建筑。位置在乡村边缘,是密集的乡村与空旷田园之间的过渡。布局延续村庄肌理特征,顺应道路与周围房屋布置。
油坊坪村地处秦岭北麓,村落地处山区,每年盛夏时节,在此聚集了大量周边市县前来避暑的人群,常日却鲜有问津。村内以留守人群为主,劳动力流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以技术扶贫的方式,尝试探讨景观这一手法对于大秦岭地区乡土景观的传承与新解。
因借“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于梨树、梨花、清风、光影中成就天地之纯粹。小屋散于果园阡陌纵横中,于梨枝之巅,览花果之盛,互不相望,各具风景。淡季作为果农劳作休憩之用,花季则幻作野奢农舍,最大程度满足游人与农民的不同需求。单元之间可以互相组合形成游人所需要的聚落,使人们领略“花海一粟”的魅力。
蕉岭棚屋落座在粤北地区的田野之间。作为一间乡村客厅,它完全开放,提供村民闲聚、暂留的可能,又具备一定的对外展示功能。在设计起始之前,原场地东侧已有一组相对完好的老祠堂。我们将其与门前的池塘保留,作为轴心,其余的破败房屋需拆除重建。让新建筑在南、西、北三侧建立围合,西南角入,西北角出,新老建筑间的过渡区域形成内院。
项目基址位于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体已坍塌, 仅留有部分外墙与老屋室内及天井的台基地面。本项目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6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
业主华腾牧业希望用这栋建筑来展示猪肉的加工过程和猪肉产品展示,并以此作为整个牧场发展观光业的起点。以靠建筑用了复合乡下施工的红砖、混凝土、水洗石、自然光、水、工人的意外的“自由发挥”共同设计了这个猪场。设计完成后,这栋建筑成为一栋介于产品销售大厅、美术馆或者展览馆之间的建筑。
港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独特的 “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景象,典型的广府民居“梳式布局”, 特色镬耳墙、灰塑、石雕,有“露天的岭南建筑博物馆”的盛誉。在城市化浪潮中,港头村逐渐走向衰落。面临着村容村貌衰败、产业发展落后、人口流失严重、资源亟待开发等现状问题,急需保护与修复。
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走访与调研,确定了“以岭南地域文化为起点,以提升古村文化特色为核心”的景观改造理念,避免大拆大建,通过对局部和节点的小改造、小更新,复兴古村风貌,提升文化氛围和活力;同时,通过建设有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景,提升古村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感。从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三大方面提升改造,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通过重新设计“新八景”,回应消失的“老八景”;围绕古村落特色文化氛围,修葺建设古色古香的现代化功能建筑;实现景观层面对场地的追忆和新生。
生态振兴方面,过去,由于村民生态意识的欠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使风水塘水体遭到破坏,水质受到污染。设计团队采用狐尾藻对水体进行净化,使水质得到改善。同时,塘上种植荷花,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生态得以恢复的同时,提升景观空间的美感。 夏日,碧波荡漾,满塘荷花盛开,浪漫了整个乡村。
产业振兴方面,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户外宿营、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完成产业升级。同时,港头村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也进行了发展和升级,菓得菲蔬果种植基地坐落于此,占地面积300亩,主打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综合性青少年研学基地。港头村正朝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着重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形式发展。
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这里规划的农夫集市是一座集宣传展示、电商平台、农业教育、土特产线上线下交易、乡村物产田园体验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筑。
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如何在一个紧凑空间里保证住宿区的私密性,又要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这个项目带来的最大挑战。
大坊荷兰创意村是由NEXT architects所负责的一个中国乡村振兴项目,旨在通过中荷文化的融合碰撞,在都市化潮流盛行的当下,打造一个独特的中国艺术村。其中,NEXT architects主要负责了总园区的设计规划,以及相应建筑单体及其室内空间的设计。同时,这个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紧随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号召与潮流。
丙丁柴窑位于景德镇浮梁县前程村,基地环境清幽。柴窑又称作景德镇窑或镇窑,正遭遇现代技术和新的烧制方式的冲击,面临消亡威胁。希望借助柴窑的复兴,带来更多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关心关注,带来乡村技艺传承和经济发展新的契机。
发昌村位于河源市紫金县东北侧,是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村里大多壮年都已外出城里务工,设计师以木、砖为主材。以一种融入“自然”的方式介入对场地的改造,为留守的老人、儿童创造一个温暖的庇护所。
步路乡是一个正在经历规划与整改的村子,结合场地现状与财政预算,选择了两栋具有典型性的建筑进行改建。也希望修建后的房子能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梅湖沿岸的标识与规划环湖主路上的两个特色建筑。
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将改造成为村里的图书馆。
计家墩村位于富饶的江苏昆山,是个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村子,四周都是稻田,有两三条水道穿村而过,行走其间是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设计任务是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楼的改造和加建,让它成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项目坐落于县道与村路交接处的狭长台地上,远景群山连绵。这是一个驻点乡村的青少年公益营地,旨在探索青少年活动营地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模式。本项目以设计方案吸引企业捐助,由公益伙伴与本地工匠共同建造。建成后定期举办青少年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成长和乡村发展持续赋能。
77唐堡书院-村民公共活动中心华建集团·上海设计 Free Studio
项目坐落于陈堡镇唐庄村,地处江苏省兴化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设计师为重新诠释这一中国田园山水画般诗意的诉求,实现让建筑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自然,保持村庄特有标志与肌理,将唐堡村内“村落”与“水田”两种物质空间形态被提炼、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乡邻交流、活动、学习、休闲等社区活动在此发生。
“沂蒙小调”诞生地的白石屋村,位于山东临沂天蒙景区中,最为核心和经典的综合型历史文化体验互动区域,打造提升后的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为5A级旅游乡村示范样板,在景区开业的第一个财务年实现了游客120万人的接待量 。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是规划的重中之重,主打口号为“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规划设计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以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根据地理形态及建筑,重点打造了“沂蒙人家”、“沂蒙物产”、“沂蒙风俗”、“沂蒙声音”、“沂蒙美食”、“沂蒙历史”、“沂蒙精神”、“沂蒙山小调诞生记”等八个沂蒙主题院落。
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集融合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除了传统的文化展示、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更融入民俗体验、娱乐、购物、主题表演等多种元素,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增强当地村民与游客间的互动。
其中,道路布局分为入口景观、沂蒙山小调广场、民俗博物馆、生态餐饮、民俗客栈、商业街、登山入口广场六个分区。其中主要区域民俗博物馆区对当地民俗、文化、生活等的集中展示。生态餐厅中集聚了地方私房菜及特色餐饮、滨水餐厅等。
位于成都大邑东部天府田园度假区,在国家乡村振兴,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向乡村存根溯源这一大背景下,打造以田园酒店(民宿)为核心,以科普亲子,主题乐园,康养文化体验为活动内容的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农科基地展示中心作为整个项目的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展示中心,也是一种传统川西民居田园生活的一种标志。
凤和村位于白云区人和镇。作为一座百年古村落,凤和村保有着良好的岭南特色建筑。然而,“城中村”、“空心村”是其在当代城市化中的别样符号。
设计团队依托原有古村落和丰富的机场客源,以“微改造”的方式使小镇重新焕发活力。秉持“以广府传承为根,以飞行文化为魂”的设计理念,打造空港特色小镇名片。景观设置上扩大公共空间,增加与人交流的场所;同时坚持绿色生态环保原则,使用简易材料,打造轻餐饮、休闲馆等业态。小镇不再以生产为单一功能,而是生态、生活、生产相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功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建立以来,小镇承载了众多如“国潮·非遗”2019非遗品牌大会、艺术双年展、“仲夏夜市”等文化艺术活动,以文化旅游对城中村产业进行升级,成为机场旁的文化艺术网红打卡地。
九女峰书房位于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门村,毗邻神龙大峡谷,东临五岳之首——泰山。基地四面环山,满山乱石如群羊,拥有俯瞰峡谷沟堑、远望山峦诸峰的广阔视野。在北方多岩石的厚重山峦之上,反差性地留一片空灵的白,成为设计最初的设想。设计希望在此建造“一朵悬停于山间的飘浮云絮”,回应泰山云海的波澜壮阔。
项目项目地位于固安县南部,距北京50公里,距雄安新区60公里,距固安县城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规划以温泉、林地、农田、河流为生态基础,通过IP化、产品化、经营化,打造“温泉+”、“花海+”、“农园+”、“河谷+”四大主题产品体系。通过文化形态化、文化空间化、文化产业化、文化演绎化、文化旅游化等途径,将项目地民俗、非遗、历史等文化资源兑现为“林城记忆”、“京雄水镇”、“京雄农业嘉年华”以及非遗体验、农耕体验等活动。充分考虑现状欧洲小镇建筑风格,在色调、外部环境搭配上与现状建筑相结合,提升艺术气息。
空间结构为“一心、两带、三组团、十分区”,“一心”即核心服务中心,“两带”为林城记忆文化带、滨河艺术廊道景观带,三组团为温泉水镇康养组团、田园农事体验组团、艺术花园观光组团。十大功能分区即梵高艺术花园、莫奈艺术花园、荷兰艺术花谷、香草艺术花园、京雄农业嘉年华、京雄之眼主题游乐区、京雄水镇、水镇康养区、乡村动物大世界、林城记忆中央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