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以“知”取胜——湘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三)

时间:2024-09-11 08:01:04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湘潭日报社重大报道工作室总策划:龙香玖 执行策划:王超 本文采写:杨阳)

  在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和国际领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公司现有专利145件,在审专利55件,授权专利90件。

  该公司开发应用的介入医疗器械用亲水涂层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开发的脉冲压力感应磁定位消融导管属于全球首创并即将获批上市,预计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知识产权更高质量创造、更高标准保护、更高效益运用,为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前不久,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2023年度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显示,我市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8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37件,均居全省第3位;2023年,全市新增授权专利4140件,居全省第4位,其中发明专利1237件,居全省第3位。我市创新主体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去年7月,国家级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正式运行,打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绿色通道”,标志着我市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进入新纪元。

  保护中心落地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精神,积极建设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运用促进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构建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专利预审是保护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快速审查业务通道的前置审查服务。保护中心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对完成备案的申请主体提交的专利进行快速预先审查,预审合格的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审查通道,从而大幅缩短专利授权周期,支持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湖南大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创型企业,主要经营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集成业务。“今年1月申请的这项专利,3月份就获得授权。以往需要一两年办成的事情,现在2个月就搞定了。”看着产品专利展示墙,公司负责人高兴地介绍,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贴心指导和高效服务,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现有受理及授权专利85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经营发展蒸蒸日上。

  保护中心正式运行以来,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持续提高专利预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知识产权的“快保护”。发明专利最快23个工作日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最快5个工作日授权、外观设计专利最快2个工作日授权。无缺陷率、一次授权率等专利预审质量指标稳居中部第一。

  不仅如此,保护中心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体,建立长株潭一体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机制;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地理标志协同保护工作站、湖南省首个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站;先后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海关等10家单位签订协同保护协议,挂牌成立了“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等协作机构,通过串联起不同的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创新主体,建立起多方协作的保护模式。

  “只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优化创新环境,让创新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保护中心主任杨思超介绍,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产业专利导航、专利分析预警、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等公共服务,实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综合运用。大力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护航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经过30多年的潜心科研攻关,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海牛”团队首席科学家万步炎带领团队,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让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装备技术实现从落后到追赶超越的转变。

  目前,“海牛”团队拥有160余件国际、国内专利,形成了对创新技术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为了更好推动“海牛”团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产业化水平,湖南科技大学、湘潭高新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海牛”团队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海牛”团队以26件专利作价1.2亿元入股,持股超81%,湖南科技大学持股超14%。

  高校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重要供给侧。作为全省第二大科教中心,我市科教资源丰富,每百人中有8.9名在校大学生、9.2名科技工作者。数据显示,我市大专院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59.43%,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科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实现高校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市转让许可专利743件,其中在潭高校专利转让许可257件,高校专利许可总金额858.25万元,我市高校专利转化项目数居全省第二。

  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分别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数据显示,近3年,3所高校共转化专利432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达7.71亿元。如,湘潭大学罗和安教授团队1项发明专利以5亿元签约金额、独占许可方式转化给补天科特利技术有限公司;张俊丰教授团队通过“废铅蓄电池资源绿色循环技术”等发明专利转化,实现产业化收益约5000万元。

  在4月份举办的湘潭市2024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场活动暨高校专利转化专场活动上,3所高校15个代表性专利转化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签约金额约2.89亿元。

  为唤醒更多“沉睡专利”,今年,市市场监管局全面完成高校存量专利盘点工作,对6045件专利进行建档分级分类。以此为基础,该局将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专利转化资源库,搭建高校专利输出端、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接端和园区聚集端的桥梁,切实将专利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空间。

  顺势而为方能大有作为。2019年,乘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东风,市政府与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订协议,采用厅市共建模式,在湘潭经开区创立“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布局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紧扣“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工作思路,相继出台了《湘潭市加快推进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湘潭市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湘潭市支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3—2025年)》等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融资、人才、用地、产销对接、配套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

  市市场监管局以湖南省医疗器械审评核查湘潭工作站为依托,深化绿色审批,为企业提供产品注册前置预审、体系核查、法律法规宣传等全方位服务,优先办理我市审评核查业务,缩短注册时间1至2年。同时,以国家级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依托,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创新主体,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节约时间90%以上。

  华芯医疗专注于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及微创专科机器人领域,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医疗科技企业,业务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满足华芯医疗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市市场监管局依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安排1名专利预审员提供“一对一”服务,专职负责对接解决企业的知识产权确权、维权、用权需求,助力企业24天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华芯医QY球友会网站疗心无旁骛搞创新,专利授权量位居2023年湖南省企业第10名。

  4年来,产业园释放强大“磁场效应”,吸引了一大批行业内的“实力派”企业,华熙生物、亚辉龙、思路迪、英姿医疗、国药控股、迪安诊断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入驻,带动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做大做强,迅速成长为我市“千百十”工程的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之一。目前,该产业链共有企业300多家,投产150余家。2023年,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税收近10亿元。

  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上,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再次获评“年度医疗器械标杆产业园区”,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我市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大跨越”,成为湘潭的“亮丽名片”,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