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很多网友又爱又怕的PPT开始“卷”起来了。工作汇报、评先评优、年度总结、活动策划……PPT简直无处不在。
在Word、Excel、PPT“三件套”中,为演示而生的PPT结合了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不仅广泛用于职场,还有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把复杂的信息简化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图文形式,因此被认为是“塑造了现代社会的信息表现形式”。然而,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设计精美的PPT不仅制作过程耗时费力,而且展示中竞争激烈,可能成为评先评优等重要指标,因此不少网友吐槽“累死累活不如PPT做得好”。
一方面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带来额外工作负担和压力。从文字、图片,到格式、排版,再到层层审批,工作琐碎过程漫长,因此容易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内耗”。中青报曾有调查显示,虽超八成受访者觉得用PPT、年终总结等方式汇报工作重要,但也有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重形式而轻实质”的做法。
QY千亿球友会app
另一方面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带来的或将是思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育和创新领域的争议,尤为如此。两年前,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课堂教学过度使用PPT对基础和大学人文素质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此外史蒂夫·乔布斯也曾公开表示对PPT的不满:“我讨厌人们用幻灯片演示而不思考的方式”,并禁止苹果公司使用。
甚至,PPT的主要创立者丹尼斯·奥斯汀等并不否认这些问题,但从发明者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多认为,工具本身是没有价值取向的,重要的是,使用它的人持何态度,做何事情,颇有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哲学味道。这种说法看起来客观中肯,但显然不能说服所有人,比如说技术决定论的信奉者。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观点就认为,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由此观之,人们对于PPT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社会与技术的不同互动方式,或者说,人们对PPT的担心,更是对人能否驾驭工具,是否被工具影响的不确定。
从20世纪90年代,PPT开始风行到现在,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也许,现在就对PPT下定论为时过早,并且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呼啸而至,PPT作为其中的一朵小浪花,很难说是否为一种过渡产品。但无可否认的是,PPT已经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机构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正视并争取用好PPT这一形式,把心态放平和些,把眼光放长远些。毕竟,就算没有PPT展示,可能还会有视频展示、TED演讲等其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