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是他已帮助当地累计向上海销售农特产品过亿元!

时间:2024-08-07 14:18:5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2021年至2023年,闵行区派出多批援滇干部人才远赴云南省昭通市和保山市,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他们接过援滇接力棒,带着闵行人民的深情厚谊,满腔豪情、锐意奋进、实干担当,给当地留下了一批惠民利民项目,还带去了如清风般的新理念新经验。

  为进一步做好东西部协作工作,展示好闵行援滇干部人才风采,“今日闵行”推出“援滇风采”系列,由援滇干部人才们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传递他们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话。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援滇时间已来到了“倒计时”,还得抓紧时间把项目的事情再盯盯,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得刚到昌宁时,从一开始的气候不适应到生活饮食的不习惯,以及思念家乡、亲人的离家思愁,三年下来自己已经成了“本地人”。

  到昌宁后为了尽快熟悉当地县情、乡情、民情,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我基本上不在办公室,每周都到基层调研,最远乡镇距县城100多公里,驱车单程要2个多小时,路还不太好走,雨季还容易塌方。当然,下乡调研最大的困难不是距离、路况,而是语言的交流,尤其是与群众交流时,当地群众基本上都是说的本地方言。一开始,基本上听不懂,身边时常还要带个“翻译”,慢慢接触多了,听得多了,现在交流起来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经过不断调研、走访,对昌宁也渐渐熟悉了起来。

  没来昌宁之前,就听闻茶叶是它的一大特色产业。到昌宁之后才线多年的种茶历史,有古茶树20万余株,分布面积4.9万亩,是全国知名的“千年茶乡”。2021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将“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知名红茶的定位要求,依托全县20余万株古茶树资源,我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不断开拓市场。

  依托沪滇协作项目,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富硒有机种植基地和标准化精深加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以“一片叶”“一座园”开辟“一条路”,在传统茶业基础上催生出茶园旅游新业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茶园 摄影基地、茶园养生、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 茶叶销售”,实现了从茶产业到茶经济、茶产品到茶文化、茶农到茶商、茶园到公园、茶区到景区的全面蜕变,走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将昌宁打造为爱茶人士向往的诗和远方之地。仅黄家寨古树茶示范园打造,就带动6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57家茶企直接带动自然村及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实现年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以上。

  昌宁不仅是“千年茶香”,也是典型山区农业大县,盛产粮食、蔬菜、水果等农特产品。但当地农产品缺乏市场和销路,到昌宁之后,我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规划和资源禀赋,帮助当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结合上海五五购物节、丰收节、进博会等时机,协调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食品快餐销售及加工生产企业与当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云品入沪”的消费帮扶新模式,帮助当地培育打造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强化市场互联互通;还与上海云品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农特产品特许销售合作关系,成立了昌宁县首个落地上海的消费帮扶专馆。2021年以来,累计帮助昌宁销往上海农特产品10300余万元。

  三年来,从当地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愿景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针对项目谋划申报、建设投产、联农带农等各个环节制定可行性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2022年在田园镇德禄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通过改善村内道路交通、生态环境、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田园镇新华社区德禄寨观光旅游,带动群众增收10余万元。2023年,采用“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在勐统镇实施红米标准化加工项目,围绕深化联农带农机制、提高群众收益做文章,项目建成以来受益群众在350户以上,每年增加村集体收益不少于4.5万元,带动农民致富增收48万元以上。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工作中仍然保持军人的“狠劲”和“较真劲”。无论是项目申报、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我都亲自把关、带着团队反反复复研究、讨论,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干好、都能发挥效益。2023年,我们一个项目,进度非常慢,我就直接住到项目点去了,那个地方是昌宁海拔最高的地方,又是十月份,晚上冷得直哆嗦。去那住了3天,终于如期完成了建设内容。

  跨越3000多公里,建立了浓厚山海情。三年里,人到、心到,情到,将真情洒满了茶香大地。虽然自己即将离开,但仍然会有援滇干部来继续接着干,闵昌携手同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肯定行。QY千亿球友会app


标签:产品销售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