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有商有量推进城市“微更新”这个镇人大代表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时间:2024-08-19 05:03:4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有事多商量、好商量,花坛建成什么样,都要居民一起协商决策,植物的种类也都是楼栋居民自己选择的。”宝山区庙行镇人大代表成兴海和共康六村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奚菁提起“微更新”项目——社区小花园都不约而同自豪地说。

  在新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开始由传统的“大拆大建”转向现在的小微空间的改造更新,由之前的“增量拓展”转向“存量更新”,城市“微更新”应运而生。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居民诉求多样的现状,城市“微更新”不仅是实事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要求,持续用力抓好民心工程,始终把群众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要让城市“微更新”好事办好,真正走入老百姓心中,就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践行人民的意志,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而微”的生动实践。

  该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曾是个拥挤、老化、缺少活力、发展滞后的“问题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社区花园“微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启动项目后,成兴海和奚菁心里却没有底。因为小花园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失败的改造经历。奚菁告诉记者,之前在建成健身步道时,小花园也曾有过一次变身。“居委会买来鲜花种下,没过多久,鲜花不翼而飞,被顺走不少,之后连花坛里的土也被一些居民拿回去种花了。”奚菁无奈表示,小花园很快因缺乏打理而废弃了,成为垃圾、蚊蝇聚集地。

  这次,小花园能否成功变身成了放在社区干部面前的难题。此时,作为社区干部的成兴海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桥梁纽带”的作用。他深入社区,参与到花园“微改造”项目中来。

  成兴海与社区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居民对花园改造的期望和需求。“小花园周围要有路灯,方便上班族晚上在步道健身;花园里要有让老年人休憩的椅子,冬天可以晒太阳……”成兴海一一记下了居民们的需求。考虑到小区居民有近40%是老年人,他们不会做线上问卷,成兴海便上门询问。短短3个月,他走访了200多户居民。

  居委通过“社区通”“社区云”发布了社区园丁招募公告,发动社区党员群众积极加入社区绿化自治与管理队伍。公告一发布,受到广大社区党员群众的积极响应,“园艺达人”纷纷现身,投入到小花园的改造中。小区居民范雨林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为小花园精心挑选花种,深谙园艺的他还提出了花园造景:“花园里可以放几块太湖石,这样景致更加错落有致。除了花,还要有草,四季色彩更丰富。”在“园艺达人”的指导下,小区居民找来了散落小区四处的太湖石,放到小花园中。经过群策群力,绿化带变得绿意盎然。社区花园“微改造”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小花园“微改造”焕新后,花园管理走向良性循环,才能留住花园的“美”。小区居民共同商讨制定了花园自治管理公约,营造爱绿护绿、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人大代表、居委干部、物业、居民代表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每周一在小花园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维护绿化、清理垃圾、阻止不文明行为等。

  小花园“微改造”后大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美化了小区自然环境,成为居民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的场地。老人们经常来此健身、闲聊;年轻人在闲暇时到幽静的步道上散步,消除工作的疲劳;孩子们也喜欢在花园里游玩奔跑。成兴海、奚菁告诉记者,小花园“2.0版本”正在进行中,“我们已经收集了18个改造意见,评估后会对小花园再次升级。”奚菁说道。

  曾经无人问津的犄角旮旯,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小区“热门景点”。这里不仅是通往东茭泾的小区“后门”,更是居民心中的“美拉德”花园,每天都有许多人来这里休闲散步、拍照打千亿球友会卡。

  共康八村是始建于1995年的混合型小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美好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仅长临路出入口双向通行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共康八村居民曾向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希望开辟小门,使居民有多种线路可以出行。这道“门”怎样开、开在哪里?一直是萦绕在众人心头的难题。

  面对居民的诉求,共康八村居民区党总支、镇人大代表结合“四百”大走访相关工作,上门听取居民对增设小门的需求,聊小门增设的方位、通行方式等建议。同时,党总支与镇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映居民诉求,得到了镇政府大力支持。通过实地勘察调研,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就改造进行讨论,最终一致决定对小区45号旁西南角的绿化带进行改造,衔接东茭泾滨水步道,并在征集周边居民的意见后,确定通行方式为电子旋转门(仅行人通过),方便居民出行。

  正式改造启动前,楼组长挨家挨户上门发放意见征询表,最终同意表决票占96%,高票通过征询。

  现如今,在45号小门处,周边绿化带也在悄然改变,红砖步道干净宽敞,两侧的苗木疏密有致,俨然成了居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事实上,开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除了方便居民出行,随着东茭泾滨水岸线贯通工程的落地,滨水步道沿岸景观相比改造前的杂乱无章也有了质的飞越。沐浴在和煦微风里,徜徉在亲水宜人的滨水步道间,两岸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居民切身感受到“幸福工程”带来的舒心便利。

  民之所盼,行之所向。共康八村的社区基层管理者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听取居民群众对“45号开设小门”项目的建议和诉求。建立居民“需求清单”,建立“发现问题-民主协商-落实方案-健全机制”的常态长效社区治理路径,将居民“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金钥匙”,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更新”等实施项目在实际执行中,更多的形式总是表现为相关部门以“建设项目(方案)”进行立项。而“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居民自治)”这样的软治理内容,很难与建设项目同步开展。

  因此,上述形式的真实效果往往是“告知”“通知”。由于缺少群众参与,一些项目未能把“民众的真实需求”纳入其中。而且,通过这些惠民工程来激发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胡晓丽希望有关部门能研讨、完善此类项目的政策设计,考虑将“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进行软硬治理同步推进。居民们如何参与意见表达?形成怎样的综合整治建议?居民参与过程应该成为报送项目的必须条件。

  市房屋管理局表示,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对改善市民群众急难愁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破解居民反映的小区治理和物业管理问题,市房管局已将“推进住宅小区软硬治理双提升”纳入2024年度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范畴。对存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问题的老旧小区,在改造项目立项前,由属地街镇、居委指导小区业委、物业先制定物业管理提升“软治理”实施方案,细化具体措施,共同谋划好“软硬”结合治理推进事宜,搭建居民议事平台,问需、问计、问效于民,改造前听取群众意见、过程中依靠群众推动、完成后接受群众监督。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