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的老式店招被整条整条街统一为电脑设计的招牌的同时,有一类人在默默坚持以手绘招牌字作为安身立命的职业,他们就是招牌绘写师。
2019年2月22日,在资深招牌绘写师Sinks(赵多)的工作坊前夜,字体设计师、研究者厉致谦邀请他在衡山·和集进行了一场名为“字绘心潮”的对话。
Sinks说,招牌绘写不是一门艺术,只是一种行业。虽然也有人把他们当作艺术家看待,他们的职业仍以服务客户为主要目的。
出生于广东,受美国文化熏陶,在日本学习了招牌手绘并开设了自己的招牌绘写事务所,Sinks服务过的客户中,目前还少有中国大陆客群。在异域文化中需求强烈的招牌绘写,在国内究竟是新兴事物还是没落贵族?
Sinks:小时候开始,我家里的音乐器材便从来没有停止过更新换代,因为我爸爸是本地的一名乐手。从黑胶年代起,我便可以接触到很多唱片,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它们的封面设计。尤其是摇滚乐,其中最常见的视觉元素便是绘写字(Lettering)了,当然那时候我不可能认识这么多书写风格,但这些玩意潜移默化地已经深入我的脑里。
到后来长大一点了,接触到了街头文化,便成为了一名涂鸦人。如何设计最花哨的涂鸦文字,然后把它喷到墙上宣扬自己的立场,成了我最大的爱好,虽然没少被捕和罚款,但至少文字的构造、线条效果、明暗光影等等这些伎俩算是练出来了。而涂鸦里面要求高速完成的即兴技法,我觉得也继承到了我现在的工作中来,令我可以更有自信地徒手把字写出来。
上了大学后,因为念的是综合设计系,所以有了机会接触正统的字体排版(Typography)教育,懂得操作一些软件,学会了最基本的布局(Layout)知识。但很不幸地,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正儿八经地进入“字体”这个行业中来,反而迷上了刺青,同时开始练习墨西哥花体字。
直到来日本之前,我爱上了美式复古文化,为里面的衣着、生活方式、机车与自由而着迷。当然作为一个喜欢创作的人,我第一时间就注意到美式复古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招牌绘写(Sign Painting)——完全用手工方法,去呈现文字和图案。这种古早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东西,正好吻合了我的创作欲。我开始模仿很多手写招牌的绘写字体风格,并尝试去做一些创作,但远远还不够味道。因为不是现役职人,再怎么模仿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得其法。
当时在澳门的朋友正好开了一家美式风格的服饰店,会画画的我便顺理成章负担起他店面的招牌设计。我上网搜罗了很多资料,发现在日本这个并不遥远的亚洲国度,竟然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手绘招牌职人!从绘写字专门家,到招牌绘写专门家,甚至拉花艺术,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佼佼者。在成功完成了朋友店面的招牌之后,我便萌生了到日本去学习这门手艺的想法。
从澳门理工大学念完设计之后,我就去了日本。从纹身师到机车涂装,一步步走到现在从事的招牌绘写的工作。我现在东京和一位日本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事务所,叫Good Fellows Signs。平时除了接受商业委托外,还经常在日本各地、台湾、香港开设工作坊,面向有志从事这一工作的朋友或爱好者,教授招牌绘写的各种专业技法。
以上便是招牌绘写文化对于我之影响。我没有深入去研究它的历史,所以我没有办法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去分析它,但是它的的确确从我小时候开始,对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厉致谦:在准备演示文档的过程中,我看了一些国外的网站和文章,这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The Street Museum: Sign Painting as Art & History”,翻译过来就是说:街道是城市的博物馆,而街头的绘写招牌,也代表了城市的艺术和历史。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特别有感触,因为尤其在最近这几年,中国城市的街道面貌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原有的一些老招牌或者老房子都被拆毁了。我去日本或欧美一些比较有历史的城市旅游或参观时,走在街头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可能是不经意间看到建筑的风貌,更有可能是因为建筑上的招牌。因为除了专业建筑师,普通人不会读建筑,但是他们会读招牌。当你在读招牌时,你也在读字体。我觉得一个城市街头的招牌风景,和这个城市的面貌有直接关系的。
在19世纪60年代,没有现在这些电脑打印和精密加工的技术,几乎所有的招牌都是由所谓的招牌绘写师(sign painter)来绘写的,那是美国手写招牌的黄金年代,遍地的招牌制作商店(sign shop),职人可以接到大量工作,有非常多的商业机会。那时候美国的广告业还没有那么发达,对于普通商户来说,请一位招牌绘写师,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插图、材料制作一条龙全包了,既有效率又经济划算。
Sinks:看到这张照片我也非常地感慨,因为对于热爱这种手艺的人来说,没有生长在这个黄金年代确实有一点点遗憾。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肩负起一个传承的责任,就是让大家在平常的LED或者其他选择之外,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人文,这么手工的、有温度的选项可以让我们来选择,如果喜欢手写字体的话,你就会看到很多风格,很有味道的东西。
厉致谦:手绘招牌最早诞生于欧洲,通过商业贸易进入美国,再流传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手绘招牌在上海最黄金的时候。上海南京路也曾经遍布这样的一种招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街头风貌与今天有所不同。
南京路上当时有特别多的所谓的旗幡。中国人在古代也有招牌,但不一定是一个牌子,可能是一个幌子,所以我们叫招幌,就是一种旗帜。中国曾经的商业文化,在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同时,也依旧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一面——用大面积的布料展示招牌,上面的大字,很可能是当年的上海招牌绘写师写的。
当我看到这样的历史照片时,我有特别的感触。对比今天同样的南京路,我觉得街道风貌给人的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
Sinks:我高中的时候到澳门去生活,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澳门的一家店——李锦记的总店,到现在骑楼的廊柱上还有一排很大红字“李锦记”。你走进一些看,会发现它的工艺其实是雕刻出来的,用毛笔写完了之后雕刻出来。
所以我想补充一句,其实每个时期都有属于每个时期的招牌风格。比如说早一点,罗马时代有很多不能说是招牌,在教堂或其他官邸上出现的文字有很多都是凿刻出来的,那也可以算是招牌的一种表现方式。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有很多贴金箔(gilding)的招牌出现,甚至他们有些还保留到现在,有些小酒馆会做一些这样的招牌。
其实我们现在接触最多的反而是美式的招牌绘写,因为美国文化在这几十年之间其实是影响世界最深刻的一种文化。它的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甚至音乐文化等,都对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我们的招牌也好,手绘字也好,都是文化对外表现的一种方式,作为表现文化的一个先锋的手段。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我们现在接触的,看到的都是来自美国的,反而英式或者来自罗马时期的风格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很复古(vintage)的东西,是少见的,需要去研究的。
厉致谦:解放初期保留了很多像这样大量用到手写的招牌,面积还非常大,在城市当中是非常显眼的。今天我们可能去商业街或新开发的一些地方,走在路上,招牌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特别小或消失了,或者某一条街所有的店招变成了同一种颜色,同一个字体,同一个位置。大家可以看到曾经城市街道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街景有点特别,像赵老师刚才说澳门的街景,骑楼的柱子上会有非常巨大的字。大家如果去澳门旅游的话,一定要去李锦记走一走。“李锦记”三个字特别大,每一个字可能比你的头还大,一排柱子上全是红色的“李锦记”,非常壮观。
Sinks:而且我觉得那个时代的招牌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风格,是一道风景线,就是说他有很多表现的方式。大家可能看到有霓虹的,或者说灯箱的,雕刻的,还有手画的,其实是一个很立体的产业。可能我不能否定现在的招牌样式,但确实给人家一种印象,比较单调,LED的标识就比较单调。这个时候过去的街道照片就只能从一种缅怀的角度去看,就是过去的人会用比较丰满的形式去表达一个招牌。
厉致谦:这一张我昨天发给赵老师的时候,他特别有感触。他有一个点评,就是曾经的招牌绘写师在那个时期都变成了宣传语绘写者,然后宣传语绘写者到今天可能也已经消失了,有这样的职业转变。
Sinks:如果从技术的层面去分析他们写的字,其实有他们的技巧在里面,但是他们将这种技巧,或者一种对美的追求,反而降到最低,就有了这个时期的表达。所以也印证了我刚刚说的,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对标识的一个表现的形式。
厉致谦:我想用一部美国的纪录片《Sign Painters》(《招牌绘写师》)当中的一句话做一个小小的总结,“Old signs become art. They become wall art”。那些经过了很多年岁月后在城市中遗留下来的招牌,它们就不再仅仅是招牌,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成为了一个墙面上的艺术,能够讲述这个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我在instagram上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个文字不仅仅是在商店橱窗里,他也会在很多建筑的表面。比如说这是北欧一座城市的一个古老的住宅,但是在他的门上面有几行字,也是用手写的方式画上去的。就是说手绘文字在这个城市当中,并不只在商业空间出现,还会在很多住宅建筑上出现。
Sinks:看到这个,我正好有一点补充。就是我们没有抱着一个所谓的叛逆或者批判的心情,去对比现在和以前,哪里好,哪里不好。我们只是从一个行业的招牌绘写师的角度去分析。
我觉得没有不对的时代,只有选择错误的字体。因为无论是电脑也好、手画也好,用贴金箔的方式,用什么工具做也好,那只是工具而已,重要的是工具怎么样帮助我们大脑里的美感和感觉(sense)做一个输出,所以培养自己的感觉去多看一点美好的东西是很好的,不要让美流失。
厉致谦:这是北欧的另外一个商店,可能因为这个商店里面有卖各种各样品牌的产品,所以他就把这些品牌都画在了建筑的立面上。
Sinks:这一整张照片是对招牌绘写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很明显它不是一张老照片,肯定是一个现今时代的东西,但是它里面出现的字体完全可以代表整个业界,因为招牌绘写这件事对我们总的来说,只有三种风格(style),我们很少用字体(font)去描述我们的字,我们喜欢用风格去表达。
第一种可能有些人会叫做黑体字,反正我们就是叫方体(block),你们看到它像砖块一个一个以黑体的方式出现。
而在它的下面,像上一张比较典雅的像英文输入法一样的风格是书写体(script),字与字之间是连接起来的,是仿造那种特点形成的一种风格。
第三种叫做休闲体(casual),它在1940年代中期之前都不会在招牌绘写这个行业里被比较广泛地应用,最早是在那种美式的漫画书里,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那种对白全部是用休闲体写的,因为可以很快地执行操作出来。如果用另外一个风格来写的话,花的时间会比较长。这种字虽然看起来是乱糟糟的,但它也有自己的韵律在里面,不会像这种正儿八经的样子,也不会像那种很典雅的,它有自己的样子,比较卡通,比较活泼,有自己的故事在里面。
当然还是那一句,我们选择字体,选择风格的时候要非常留心,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个美式快餐店,可以用这种字体没有关系,很活泼,整个店的氛围会比较开心。但是如果你想象一下,我要画的是一个某某律师行的一个招牌,用这个字来写,你就会觉得这个律师特别孩子气,是不是中学还没有毕业?所以对这个风格的选择会需要非常非常留心。
这三种字体是招牌绘写师最常用的三种字体。你再看看其他的,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其他的变化只不过是这三大家庭里面的一个分支所变化出来的。
厉致谦:让我们从招牌绘写说到招牌绘写师,做这个行业的人,大家仔细地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昨天赵老师发给我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到应该是在美国,招牌绘写师曾经的一个工作室。
Sinks:招牌绘写的核心的思维方式,就是比较高效率。因为我们没有电脑,不能修改,那些东西画错了就要换一个,或者把它颜色重新涂一遍,所以容错率很低。而且一个人每天要处理很多的signs,所以效率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厉致谦:在纪录片《sign painters》里讲到美国曾经有一个公司,最高峰的时候雇佣了50个招牌绘写师,不是50个员工,而是50个招牌绘写师,还有销售、财务、行政等工作人员。可见招牌绘写曾经在美国是一个从业者很多的行业。这是今天的美国一个教授招牌绘写的学校。
Sinks:这张老照片我相信是类似于一种培训学校,大家都在练习写ABC,他们是招牌制作商店的一些学徒,他们也在不断重复地练习这个过程。
下一张彩色的是现在仅存的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开设招牌绘写和手写印刷字课程的学府,里面有一个课程就是由美国资历非常老的人去讲解美国传统的技法。
厉致谦: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这两天学习招牌绘写文化的来源。首先是有一部电影和一本书,其实这部电影和这本书大家看到导演和作者是同样的两人——Faythe Levine & Sam Macon,作者是耶鲁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书是普利斯顿建筑出版社出的,内容和质量都很高。
这本书我是去年在东京的一个设计书店买到的,我买完这本书之后,就见到了赵老师。真是神奇的缘分!
Sinks:作者分析了招牌绘写师以往和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和美国每一个城市对招牌绘写师的需求和理解,到底是怎样的程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这个纪录片值得一看。
厉致谦:我觉得很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或听说过这样一个职业,但是当大家看到可口可乐上面这几个英文字,或者美国多乐橙汁的广告,看到广告上的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其实就是手写招牌带给人的力量。
那本书里采访的一些招牌绘写师,其实他们的工作有时候也会在非常大的建筑尺度上,有时会在城市的摩天大厦最顶楼画一个巨大的字。书里面有一名绘写师讲道,当他站在高楼上的时候,感觉整个城市都是属于他的。
当中有一位大咖在电影差不多结尾时说,为什么他认为手写招牌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因为里面有“human”,人性。他讲到,曾经美国的招牌绘制行业也受到过冲击,因为新的电脑技术或打印技术的出现、激光切割塑料字的出现,让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业者锐减。但到了这两年,新人辈出,人们不再只追求廉价快速,行业重新回暖了。
这是除美国之外的另外一个惊喜。我最近去了印度,发现手写招牌在印度简直是铺天盖地,规模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欧洲或日本。走在印度任何一个地方,所有的突突车上都画着五颜六色的字。在公路上,随时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印度卡车。印度的卡车简直集装饰之大成,不管前面、后面、侧面还是里面,都涂满了各种装饰性的颜色。
所有印度的卡车背面都会写一句话“HORN PLEASE”,“请按喇叭”,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安全,简单的一句话已经变成了印度最常见的风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是一本印度卡车的摄影集,名字就叫《HORN PLEASE》。
还有一个印度的同名纪录片,其中也讲到很多招牌绘写师的故事,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时间不是很长。
Sinks:说起卡车的文化,我觉得日本和印度还有得一拼,因为日本也有这种改装卡车的文化,他们叫做“deco truck”,就是在卡车上去做一些装饰。
日本现在的招牌绘写氛围,从餐厅、服装店,到私人住宅,在某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偏向装饰性比较强的一个行业,而不是像我们刚刚看到的上海、澳门、香港那些照片中偏向实用的价值,那时候一个招牌就说明一个问题,这里卖什么,这里提供什么服务。
但是你看无论是日本还是印度,都很有民族的特色在里面,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车改装成为美式的卡车,或者英式的卡车,他就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特色去改。日本很多运输的车辆后面会画一个富士山,或者画那些歌舞妓、艺人的面具等等,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我们以后可以再继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