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国美考研」浅析《江南园林志》造园“三境界”

时间:2024-09-07 07:01:03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本期文章就来对造园“三境界”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同学们理解及开拓应用思路。

  在《江南园林志》中,“造园”一章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手法、境界。童寯将“園”拆字得到园林的要素:院墙、屋宇、池、花木、山石。“「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字居中为池。「」在前似石似树。”对造园手法总结为 “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归纳境界即造园“三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园林既是一个有意识的区别于日常的世界,入口的意义就在于让人先从日常世界的界限中分离,收束视听,在渐进过程中从洞口和取景框中发现确实的“异常”,并且可以起到让园内景观更加紧致的效果。这也是大多数园子遵循 “欲扬先抑”规则的原因。“紧”的意义还在于,先要“委曲铺设”、“不厌其详 ”,是以“足人目之近寻”。

  疏密在绘画上一般理解为物象的多少,在空间中则不仅是静态的密度关系,还是动态上的关系。“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经营位置需“疏密得宜”,张弛开合,既有疏密的对比,又能掌握兼而有之的关系,紧密处不显拥挤,而开敞处亦非一览无余。空间中的疏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例如近景为薛荔藤条、山石嶙峋,中景是正堂一角,远景则山水悠远、虚无飘渺,堪与图画同理。

  如拙政园中部入口5 条穿山道路 ,它们之间也有疏密关系。如共同的是,入口都要观山如屏的“密”,过了山都要有豁然开朗看见远香堂的“疏 ”,这是几条路径中必然的疏密关系。而不同的穿山方式也导致不同的疏密变化如若登山而上则由逼仄的岩石藤蔓越觉林木天空的疏朗,直到登顶俯视正堂屋顶和曲水远山; 若穿山而过,山洞的黑暗更加夸张了密不透风的感觉直到洞口的亮光引导远香堂突然出现,这个过程的疏密感就更强烈。

  动观与静观,配合空间的主次方向,产生频率上的疏密关系。《绘图六法》中所谈到画法其一为“经营位置”,是指绘图的画面安排与构图。园林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上毫无疑问也需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位置经营首要疏密不可平均分配,彭一刚总结的疏密有致要注意留白与节奏感。“抑园林妙处,亦绝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 与绘画不同的是其研究对象是三维的园林空间,包含花木池鱼、屋宇、叠石等互相组合所形成的群体所带来的空间感受。

  “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纡回曲折之千亿球友会必不可少也。”空间不是简单的罗列或散步,钱梅溪所云“造园如作诗问,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疏密的空间在拙政园中被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排布组合,呈现出一条或几条设定的路径。对游园路径的经营即为达到第二境界“曲折尽致”。

  “曲折尽致”具有时间顺序的四维空间体验设计,其处理手法为通过路径组织空间。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的设置主要有规整序列式、中心辐射式、环绕式等。正如对拙政园的路径描述“侧看成峯,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侧与横是在不同的观景点,回、转、通则是代表不同的游览路径。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三维的空间表达出不同的观赏角度,“前后掩映,隐现无穷……”重现、静谧、惊奇、无穷……游园的感观体验因此精彩纷呈。

  “侧看成峯,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人第三境界矣。”路径带来丰富的空间感观体验,在应接不暇中,不觉进入第三境界“眼前有景”。此景可以无所不包又是唯一的,即胜景所在。

  胜景代表一种极致的精神空间,也是园林的点题之处。其中胜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

  胜景讲求对山水画规律的探索和重现。《园冶》中多次提到对“画意”的追求,计成造园掇山之时,参照荆浩、关同的画,而所成园林“宛若画意”。园画同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胜景大有深远不尽之意,层次丰富。《林泉高致》有“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园记所载,拙政园之胜景,梧竹幽居旁,近水两边的建筑参差可见,还可远望园外西山的高塔而不见园墙,前后掩映没有尽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恰合山水画中深远之意境。

  文人骚客强调将人文思想、情感、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深远不尽的山水意境暗合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因而有条件借景而营造山水景观的园林多采用了这种方式。而无景可借的城市园林则更为巧妙地借用了能够得到士族认同的典故,如艺圃,以乳鱼亭作为胜景所在,王士祯在《艺圃杂咏》诗云“幽人知鱼乐”,“宛有江湖意”,有庄子濠梁观鱼之深蕴。“眼前有景”之“景”可是巧借自然之景,也可造园者之创作。游人所“不觉”正是造园者的“自觉”,体现园林匠心的正是这种“自觉”,总体布局安排前期的铺陈和胜景的设置,兼容并蓄,才能达到“其经营位置,无毫发遗憾者也”的至高境界。

  “盖为园有三境界,评定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 ,这其中的“次第”一词表示三境界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于疏密、曲折、对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参差,升堂入室,逐渐提高,左顾右盼,含蓄不尽。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三境界”由一个境界进入另一境界,首先由三维空间上的疏密,进而加入时序有路径上的曲折,经过前面两者的铺陈而后达到眼前有景的精神境界。本质上疏密为曲折的基础,而曲折为眼前有景的伏笔。

  本书是一本论述和介绍中国苏杭沪宁一带古典园林的专门著作,作者童寯著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此书。本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所以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在新的角度理解本书。

  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学标准进行理解。童寓先生在本书中提出的“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造园三境界也符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学标准。他评价江南各地区园林得失时,有些话语是直接下了优劣判断的,如以对拙政园的原入口空间评价最高, “斯园亭榭安排,于疏密、曲折、对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参差,登堂入室,逐渐提高,左顾右盼,含蓄不尽。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但是这其中也有模糊其基本判断的评价。以三境界说作为直接品评优劣的标准,疏密和曲折都可作为一般空间形态理解,而“眼前有景”——这一看似完全经验性的、即刻的、片段的“标准”应该怎样理解?“眼前”和“景”的具体涵义为何?它们又是怎样被实现的?建筑在其中究竟处于怎样的态度和位置?根据《江南园林志》的品评,浅论“眼前有景”——这个童先生认为的造园最高境界,以此来探讨我们这个园林建筑学的诸种特别之处。

  在景观学的研究方法上,童先生于1937年在本书的原序中说:“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为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妙处,亦绝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 故本论文之第一、第二部分,涉及引现存园景为证的章节,有用连续的水墨速写表达主观体验的方法,尽量表达“透视”中的体验;也有用古画、自己的绘画来反应园景的方法,虽知“描摹无术”,但这“三维的山水画”总是缘画而来,自己的画、古人的画与平面图相参照,庶几可作为一种立体式解读的方法吧。

  相信本期的分享一定能让大家获益匪浅,对造园三“境界”又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们平时备考时,理论类的知识虽然看起来深奥复杂,但是其实只要找对理解角度,并非一件难事。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备考路上,我们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