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366-5866

ASSC70周年|卢济威:上海是中外建筑师共创的杰作

时间:2024-08-16 03:51:3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1953年,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到春水初生的改革开放再到培风图南的新世纪,一代代建筑师踵事增华,将智识与创见筑入城市。

  2023年,值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70周年,2023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建筑文化周于11月11日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建筑学会70周年庆典仪式现场,主办方颁发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学科创立者、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卢济威作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上台领奖并发表感言,与他一同获得该殊荣的还有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上海市科技委专家、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副会长章明。

  为了铭记曾经为上海城市发展、建筑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弘扬学会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技发展的宗旨,上海市建筑学会于2006年设立“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是上海市建筑学会设立的最高荣誉,目前已授予冯继忠先生、汪定曾先生、罗小未先生、李德华先生、魏敦山先生、蔡镇钰先生、邢同和先生,他们的突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优异的作品与实践为建筑行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卢济威1955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和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等职。曾兼任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与职业实践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顾问,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首席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分会学术顾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名誉主任等。兼任《时代建筑》、《新建筑》、《重庆建筑》、《景观设计学》等学术期刊编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87岁的全国优秀教师回顾了上海的城市化历程。卢济威表示,城市化的早期,上海的大型建筑主要由公和洋行、德和洋行等洋人开的建筑事务所打造,如外滩一线,几乎都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20世纪初,随着第一代赴美求学的建筑师回国创业,上海在城市化的童年时代即深深地烙上中国人浓墨重彩的印记:1918年,过养默、吕彦直、黄锡霖创办的“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了上海银行工会;1925年,庄俊创办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了金城银行;1935年,关颂声的“基泰工程司”设计了聚兴诚银行。

  给卢济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颂声、杨廷宝等人设计的大新公司,这座十层高的大楼雄伟壮丽,建成后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在卢济威看来,提到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对上海的影响,便绕不开由赵深、陈植、童雋创办的“华盖建筑事务所”,华盖寓意中国建筑师在中国盖楼,并饱含在中国顶尖的愿景,三位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从志同道合起步,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留下了大上海大戏院、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大楼)等经典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汪定曾设计的鲁迅纪念馆,将现代纪念功能与江南地方传统的民居特色相结合,而同样由汪定曾规划设计的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既有上海新式里弄生活的情趣,也有欧美“花园社区”的影子,具有开拓意义。除了中国建筑师外,卢济威提到,从解放前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到改革开放后的金茂大厦、上海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代建筑师为上海的城市化建设推波助澜,其中更有很多项目是中方与外方联手,上海是中外建筑师共同完成的杰作。

  “上海最大特点就是中外合作。回溯历史,上海在步入都市化起就是开放的,建筑设计方面,既有中国建筑师又有外国建筑师。这是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发展历程,也是上海之所以取得很高成就的原因之一。”

  在业内,卢济威被尊称为“中国城市设计的先行者”。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的线年的“陆家嘴国际设计竞赛”,当时中、英、法、意、日五国建筑与规划师参与了这次国际设计方案征集,卢济威参与了中国上海联合咨询组的方案设计讨论,最后陆家嘴中心区实施规划以上海方案为主进行推进。

  也正是与国际设计团队的同台竞技,让卢济威留意到英国人罗杰斯的方案,并深切地感受到,人的行为对城市形态会产生很大影响。

  “城市设计研究的不只是好看、难看等问题,背后还有更深的门道。任何的城市建筑项目必须与城市的规划、发展融合,不能局限于景观、环境。而现代城市设计应融合建筑、规划、景观和市政等多学科。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为人们提供更宜居、更便捷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从那时起,卢济威开始从一名建筑设计师到城市设计师的转变。1995年的上海,仅拥有一条地铁线路,卢济威在上海市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中,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古刹、自然生态和交通枢纽有机地整合成“寺园一体”的独特城市环境,同时实践了TOD理念,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9年,依然是在静安寺交通枢纽,卢济威设计建成了核心公共空间——静安寺下沉广场,因其多功能构思、与地铁风井巧妙结合和活泼的踏步艺术等,被视作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30年来,卢济威主持城市设计项目近40项,其中,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四川北路站地区城市设计获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杭州滨江区中心城市设计获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福建漳州中心区城市设计获得福建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和同济走出的很多建筑学人一样,卢济威兼具建筑师、教育家和学者的多重身份,在专业生涯中数次转换身份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这位“全国优秀教师”,自1986年招收研究生和1993年招收博士生开始,共培养了近1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2000年以《虚构城市》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的王澍。卢济威教授充分适应王澍善于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素质,尽量给予他研究的自由度,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

  2008年,卢济威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2020年,卢济威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2023年,卢济威获得“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QY球友会官网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