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202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顺利开幕。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院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北京也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学》期刊共同承办,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武汉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协办。
围绕“多学科协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主题,12月3日,四个分论坛同期举行。其中,“前沿创新成果与未来展望”分论坛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七位专家学者,就景观学研究的新理念、新趋势、新方法与新实践,探讨了多学科协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机遇、新定位与新范式。
景观立法与景观制度是实现景观治理的重要基础条件。在生态文明战略引领下,我国应该在景观领域加快关涉人居环境建设、国土空间规划、QY千亿球友会app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综合性立法,保障景观权益及景观质量。通过大树进城、华清嘉园绿化率、上海老人伐木事件、麦克哈格与《海岸屏障保护法》等案例,报告介绍了景观立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阐述了景观立法中存在景观立法失准、体系不健全、位阶较低等问题,指出景观法研究的跨越性、广度、边缘、部门法等特征,提出景观法的实质是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促进型”立法。同时,报告分析了景观法治的功能与作用,解析了制度与法律知识在景观学中的本体论性实质,主张将制度与法律教学纳入到风景园林教学当中。
通过结合三个设计研究案例,报告指出,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途径的变革更正带来专业边界的模糊和内容的重新定义,这要求我们共同探讨环境设计如何以全新的、综合的策略去解决新的问题。AI既是工具、手段,也是结果;既用于辅助寻找灵感,也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精确、快速地发现和提炼问题。而新工具也具有我们难以预知的潜力。在未来,对创新的可能性进行界定和讨论将成为AI的一个重要职能:文化挖掘和创新将带来新空间、新产业、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具有文化内涵的同时,功能性、美观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也将得到巨大提升。
设计师常常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去推敲自己的设计将会如何被感受、被使用。包括眼动追踪在内的一系列生物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像高倍显微镜一样可以探究使用者部分心理活动的可能。报告指出,结合助推理论和眼追踪技术,我们可以度量环境助推如何影响使用者的认知注意和行为决策。通过结合三个城市更新案例,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眼动和行为数据理解空间使用者如何检索环境信息并进行环境决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进行环境助推,即通过微小环境要素或环境线索,可有效引导使用者注意力,影响他们对环境的理解,从而改变他们对空间的评价和行为决策。
国家公园是实现净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报告了多年的国家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编制了省级、城市级清单,但尚未有研究针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展开。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帮助摸清“碳家底”、实施碳减排、助力“双碳”目标。本报告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以三江源、大熊猫、武夷山、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等五个国家公园为例,核算了其2020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多种聚类方法揭示了中国国家公园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特征,并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了国家公园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异规律。
步行体力活动可以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景观环境的影响。现有研究多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小样本访谈,或基于手机信令等大数据样本进行城市宏观分析,往往缺乏对多尺度空间的步行活动强度和频率的系统分析。报告中展示的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绿色基础设施对步行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使用运动APP在不同城市的步行轨迹数据,从城市群、城市和社区三个尺度,以不同人群步行体力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分析其与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建设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供大家参考选择健康的步行锻炼环境。
报告回顾了从“体形环境论”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体系发展脉络,以及“造园组”开创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并结合纽约中央公园等行业初创期的案例解释了“地景营建”的内涵。报告指出,吴良镛先生提出建筑、规划、景观三个学科具有“共同寄托于工程学基础”这一共同点,但公众缺乏“景观是精密的营建结果”的认识,学术研究面向行业实践的技术应用研究也不足。报告主张以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为路径,开展面向行业实践的风景园林技术创新。通过结合“地景营建技术创新实验室”实践项目,报告展示了LIM技术从文化遗产保护到生态修复,以及解决高难度复杂场地问题的应用效果,并介绍了《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设计应用导则》《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工程应用技术标准》的编制进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变化挑战下湖泊生态修复的核心需求,包括增强生态系统结构韧性、全面优化并协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优化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功能和过程联系。基于“要素-结构-功能-过程”的框架,提出了湖泊湿地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设计路径。报告介绍了以跨界面韧性圈层设计、“微地形-植物”协同设计和基础设施水敏性改造为核心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NbS设计策略,展示了汉丰湖在应对复杂水文和生态界面过程中的修复成效。此外,报告详细讨论了通过构建耦合农耕生态智慧、构建“农-林-草-湿”复合生境网络、以小微湿地营建城湖生态空间,实现“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重庆梁平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经验。
衷心感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感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配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与分享!感谢大家给予此次活动的关注与支持!